“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采訪結束記者準備離開時,98歲的安徽利辛抗戰老兵李守良用堅定而有力的聲音唱起這首軍歌《我是一個兵》。他叮囑記者:“你們一定要多唱,也要教別人唱,讓更多的人唱這首歌,別不記得了!”
一團泥止咳的故事
在我省利辛縣胡集鎮李圩村,98歲高齡的抗戰老兵李守良雖然對許多往事逐漸模糊,但1943年毅然投身抗日隊伍的經歷,是他這輩子最深刻的故事。
李守良幼年命運坎坷,父親客死他鄉后,他認父親的老板為義父,在當時的嘉山縣(今明光市)放牛。新四軍在嘉山縣附近活動,李守良常目睹這支隊伍的身影。一次放牛途中,他偶遇兩名新四軍戰士,此后便主動為他們送飯。他被新四軍“打鬼子、保家衛國”的使命所感召,毅然加入隊伍,成為一名通訊兵。
加入部隊后,李守良跟隨隊伍在山里開展游擊戰。一次深夜站崗時,敵人突然上山,他與一位老兵迅速躲進了水溝邊。敵人反復搜山,他們趴在原地整整一天,餓了就吃炒米充饑。
“敵人來回搜山,我們趴在那不能動了,趴了一天。我想咳嗽時,老兵就教我挖一團泥放進嘴里,說這樣管用?!崩钍亓颊f,后來因為他們和隊伍走散了,老兵就讓他待在一個石頭縫里,老兵自己出去找隊伍,“結果他這一走就沒有消息了,再也沒有回來,不知后來是死是活?!?/p>
李守良獨自在石頭縫里躲了幾天,幸得一戶村民相助,村民讓家里的小姑娘為他送飯,有時候小姑娘沒來送飯,他就去找野果子山里紅吃,填填肚子。一天,小姑娘上山來,說新四軍隊伍來了?!暗搅舜遄?,我一眼就認出來了,是我們偵察連的宛連長。我跟著宛連長走了,三天后找到了我們隊伍,指導員見到我,一把把我抱了起來?!?/p>
拼刺刀傷疤是鐫刻在指尖的鐵血榮光
李守良在山里打游擊的日子里,多次與日軍激烈交鋒,左手食指上那道清晰的刀疤,便是他英勇戰斗的見證。盡管年少,但李守良憑借靈活的身手和在部隊學到的戰斗技巧,尤其是拼刺刀的本領,在戰場上毫不畏懼。
在一場敵眾我寡的遭遇戰中,李守良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他憑借靈巧的拼刺刀技巧,連續放倒兩名鬼子。然而,長時間的戰斗讓他耗盡體力,在與第三名鬼子拼殺時,鬼子的刺刀卡住他的槍桿,又順勢挑傷了他的手指。盡管戰斗已過去80多年,可那段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李守良至今記憶猶新,那道刀疤也成為他獨有的“軍功章”,訴說著當年的鐵血榮光。
“我是一個兵” 跨越歲月的精神傳承
多年來,李守良常常向子孫及前來探望的人們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日故事,希望將那段歷史銘記傳承。
當記者離開他家時,一句句“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的歌聲從身后傳來,李守良的歌聲洪亮而堅定。他和藹地叮囑記者,一定要把這首歌傳下去,讓更多人學會唱這首歌。
這首《我是一個兵》,不僅是李守良戰斗生涯的寫照,更承載著無數像他一樣的抗戰英雄保家衛國的信念。從戰火紛飛的歲月到和平年代,李守良希望通過這首歌,讓年輕一代銘記歷史,傳承先輩們不畏強敵、奮勇抗爭的精神,讓英雄的故事與精神永遠在中華大地上回響。(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許家權 張劍/文 楊雪嬌/攝)
視頻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