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政務區聚云峰路上的一家“誼品鮮”小鮮店
合肥小區門口“變臉”最快的是哪家超市?答案是:誼品生鮮。
這家發跡于合肥,后將總部遷往重慶,巔峰時期全國8大省市擁有1500家門店的跨省生鮮連鎖巨頭,最近“暗戳戳”地又開始張羅著轉型。
轉型的重點一度令外界疑惑不已:關店?“誼品生鮮要倒閉”的聲音一度不絕于耳,隨著合肥門店逐步調改完畢,誼品生鮮的“路數”逐漸變得明晰。
6月17日,安徽誼品弘科技有限公司(“誼品生鮮”安徽公司)副總經理魏正在合肥接受了元新聞專訪,通盤梳理了這家企業跌宕起伏的12年。
01/
永輝之“敵”
誼品生鮮,是永輝自己“培養”出來的“敵人”。
12年前,永輝超市蘇皖大區總經理江建飛因為與永輝管理層意見不合,負氣出走。這位曾一手開辦了安徽第一家永輝超市合肥新站寶文店的功臣,繼而在他的“福地”合肥,創辦誼品生鮮。
“理念不合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江建飛曾向集團高管建議開設社區生鮮店,但并未被采納”,魏正向元新聞記者透露,這種相對超前的意識,在當年傳統大型商超快速開疆拓土的時代,被視作“另類”。
巔峰時期的永輝在合肥擁有至少22家門店,其中17家是紅標店(大賣場),5家綠標店(精品超市)。
初出茅廬的“誼品生鮮”,很快讓風頭正勁的永輝嘗到了自己種下的“苦果”。
“其實永輝的綠標店也來自于我們老板(江建飛)的建議,如果當年他的方案不被接連否定,也許就不會有誼品生鮮”,魏正說。
剛起步時的誼品生鮮,僅僅是以個體經營戶的形式進行試水和摸索,甚至最初的名字“一品生鮮”因為注冊不了商標,后改為今天的“誼”。
2017年年末,誼品生鮮轉向公司化運營。因其商業模式已在合肥、重慶順利跑通,次年獲得了馬化騰麾下騰訊資本的青睞,順利完成A輪融資。彼時,他們僅在重慶一城,便擁有超過200家門店;在合肥,也擁有180家門店。
巨頭資本助力下,誼品生鮮很快開始在全國跑馬圈地。
2019年,B輪融資20億元,依然是騰訊領投;2020年,C輪融資25億元,曾經投資了京東的今日資本領投,騰訊、鐘鼎資本跟投。
誼品生鮮安徽公司副總經理魏正
魏正坦言,“合計44個資方進駐誼品生鮮,公司始終面對快速擴張與倉儲物流成本驟增、人才梯隊銜接斷檔的問題。”
而當時的行業背景實則是騰訊、阿里兩大巨頭圍繞生鮮零售賽道的博弈:阿里在零售賽道布局已久,而騰訊則通過收購永輝5%股權涉足零售,之后陸續投資了誼品生鮮、天天果園、每日優鮮、京東生鮮等,不斷加碼與阿里的抗衡資本。
《哪吒》導演餃子的成名作《打,打個大西瓜》描述的是大國博弈之下,棋子的終局。而那個時代的誼品生鮮,看似光鮮亮麗,實則也是在資本的棋局上綁著鐐銬跳舞。
02/
各領風騷
與誼品生鮮幾乎同年在合肥創辦,還有一家行業勁敵:生鮮傳奇。
二者在合肥市場“二王并立”,各領風騷,刀光劍影中維系著一種默契的平衡。
誼品生鮮目前在合肥擁有102家門店,比起高峰時期的180家,規模與含金量已經“縮水”不少,而生鮮傳奇則在蟄伏多年后,于今年加快擴店步伐,預計年內增加到300家門店。
但是,與生鮮傳奇王衛堅守合肥大本營的路線不同,誼品生鮮從一開始就選擇跳出合肥全國開店,在重慶、成都、南京、武漢、西安、杭州均有布局,甚至一度在安徽11個地級市均有門店(目前已全部閉店撤出,編者注)。
令消費者時常陷入困頓的是,為什么感覺誼品生鮮的門面總是在換,“換來換去倒是沒有易主,仍然叫誼品”。
誼品生鮮門店已經歷五輪迭代,涉及店面視覺(色彩)設計、店面SKU優化以及品牌Slogan更新:
一代店:粉色門面,口號“家門口的菜市場”,主打低價生鮮果蔬,對標市井菜市場;
二代店:黑色門面,短暫嘗試升級;
三代店:紫色門面,主打無公害蔬菜和源頭直采,嘗試精品化轉型;
四代店:白色門面,口號“活著的菜”,迎合年輕消費群體,主打燒烤、露營、宵夜等場景化,但未被市場認可;
五代店:紅色門面,以“批發部”和“小鮮店”嘗試全面轉型。
誼品生鮮擴張的秘訣在于“合伙人制”,是一種類似于“強綁定”的加盟商模式。
比如一家誼品生鮮標準店開店成本100萬元,由店長出資10萬元,公司出資30萬元,管理層與其他員工出資60萬元。“出資的店長和員工享有門店分紅權,但是不擁有股權,按照經營情況按年度享受分紅”,魏正介紹,此種方式被證明有利于激發門店員工的積極性,改善各門店的經營情況。
“此外,對于每個門店的利潤,我們會做三筆固定拆分”,魏正向元新聞記者進一步解釋,“其中三分之一進入固定資金池,作為下一步擴張門店的累積資金;三分之一用于門店員工薪酬績效發放;另外三分之一則是‘合伙人’的分紅。”
誼品生鮮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維系了公司總部對各分散門店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則確保了公司在對外擴張門店時的“輸血機制”。
但是,業內人士也曾表示過對這種“強綁定”模式的擔憂:畢竟線下門店經營情況差異較大,倘若門店經營狀況趨下,必然引發“合伙人”放棄投資的想法,從而觸發“退出機制”,造成資金流失。
03/
“批發部”醞釀巨變
6月25日,元新聞記者在實地探訪誼品生鮮合肥政務區恒潤花園店時發現:約合400㎡的經營面積中,水產海鮮的占比很少,僅有不到兩位數的品類;蔬菜瓜果的占比大約為40%,其余60%的面積均被生活快消品占據。
誼品生鮮合肥政務區恒潤花園店
其實,這家誼品生鮮標準店,已于去年轉型為“誼品批發部”。
恒潤店店長孫殿偉告訴元新聞記者,目前門店每日客流量在1600人次左右,日營業額約為2.5~3萬元,平均客單價15.6~18.7元。
“門店生鮮采取前一天訂貨,當天夜間12點到凌晨5點之間配送到店”,孫殿偉介紹,恒潤花園店晨間購物群體以老年人為主,午后及夜間則主要銷售生活快消品。
2021年,誼品生鮮在重慶受到社區折扣店“條碼批發部”的巨大挑戰,“其門店就開在誼品生鮮旁邊,一兩年就開出了二三百家店”,魏正介紹,受到其模式啟發,“誼品生鮮也將‘批發’概念灌注到門店零售端,主打‘一件也批發’,然后快速在全國進行原有門店的轉型。”
“這種零售業態接近于來優品、趙一鳴的零食折扣店,通過爆品打折促銷來帶動‘白牌’商品銷售”,魏正說,一線、二線品牌通過“平拋(平價銷售,編者注)”甚至“虧拋(低于市場價銷售,編者注)”來獲客引流,顧客到店不可能只買一件單品,而附加購買的其他三線、四線品牌,往往是利潤的貢獻者。
今年上半年,不斷有讀者向元新聞反饋:“家門口的誼品生鮮正在重新裝修,但是店面面積大幅縮水,是不是快不行了?”
實際上,目前合肥市場上的誼品生鮮現存三種業態:誼品生鮮:標準店,生鮮蔬果為主,50家;誼品批發部:快消品為主,29家;誼品鮮:社區小鮮店,23家。
“過去開標準店的局限性大、資金投入高、管理成本高,使得我們在擴張過程中問題頻發”,魏正告訴元新聞記者,“‘誼品鮮’的模式船小好調頭,開店成本和難度直線下降,今年四、五兩個月,已在合肥新開20多家門店”。
值得關注的是,誼品生鮮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堅持24小時營業”的生鮮超市,魏正對此的解釋是,“夜間店面本來也要留人接貨,可以兼顧零售的職責”,實際上,以安徽誼品生鮮總部所在的寧國路金穗小區店為例,其夜間并不售賣生鮮產品,而是依托附近的夜店、酒吧經濟,進行煙酒、檳榔等產品的銷售,且營業額可觀。
曾被資本“追著跑”的誼品生鮮,目前已經押注在“批發部”和“小鮮店”,因其不斷縮減其主業生鮮,被質疑這樣的轉型好比“虎口拔牙”“自斷臂膀”。
6月17日,適逢新的VC(風險投資)和PE(私募股權投資)在合肥考察誼品生鮮的轉型業態,能否殊死一搏,重回全國連鎖巨頭,誼品生鮮仍迷霧重重。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戚飛 “風起胖東來”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