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會員企業中40余家商超進行了1-6月份經營狀況摸底調查,40余家連鎖企業合計擁有超過1萬家門店,年銷售額超2000億元。
根據統計樣本數據,上半年,全國40%的商超企業銷售總額出現下降;47.5%的企業同比實現增長。在凈利潤方面,45%的超市凈利潤同比下降,37.5%的企業凈利潤增長。
尤其值得關注的一點,是72.5%的超市企業門店數量出現了負增長,但其中9成以上均為個位數,說明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持續關店-開店,屬于正常性經營調整,總體較去年的緊縮環境有所改觀。
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IBMG商業智庫專家唐韶娟于合肥發表演講,聚焦于當前商超行業的轉型思路與發展趨勢研判。
元新聞實錄如下:
01/
消費者不愿當冤大頭
王升談到湖北黃岡黃商集團董事長樊漢明從“胖改”中得到的學習體悟:(作為超市企業)你得能夠保證多少商品是你獨有而其他家沒有的(即個性化),而相同的商品,你得比別家便宜。
這樣構筑起來的商品價格壁壘,就叫做“價格形象”。
價格形象并不單純指商品價格一項,而是與價值和品質相互匹配。
“消費者都不愿意當冤大頭,他們的心理是寧愿買對的,不愿買貴的”,倘若同樣的商品,消費者一定是不愿意多花錢的。
由此,王升認為,當前超市在“選品”方面務必要有理論依據。
其核心要點在于:
引領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效率;
新生活方式新消費場景;
顏值即正義;
地方名特優產品;
商品更新速度快;
與消費者建立互信。
這倒逼超市企業要反思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掙不該掙的錢”。因此,在利潤分配方面要下足功夫,涉及到從供應鏈端到消費端的每一個環節,如何在質優價廉中“摳”出盡可能多的利潤。
任何地域的消費者,一定擁有當地賦予的特殊的口味和消費習慣。王升舉例說,對于“地方名特優產品”,安徽的超市企業還是下足了功夫的,比如合家福與生鮮傳奇,在地方特色產品方面做了很多開發。
對比國內超市企業在不同賽道和領域做出的探索,王升研判,合肥的超市企業都有機會,但前提是要積極從“經銷商”的角色向“服務商”去轉變。
圖:鄭州百榮世貿商城
以鄭州百榮百貨市場為例,這里被譽為“超市的供貨商,家庭的折扣倉”。百榮的優勢在于匯聚了百貨、食品、家居、日化全品類、全業態的上萬個品牌、數十萬個品類。
更為關鍵的是,這里的經銷商普遍具有服務意識,能為采購方想方設法完成采購需求、節約采購成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超市行業發生了巨變。超市企業作為供應鏈平臺,尤其要更深入了解消費者和同行的痛點,并能夠通過自身的銷售“托舉”起整個供應鏈。
這一點,合肥的超市企業仍有待努力。
02/
食品超市將是未來主流
元新聞記者觀察到,近兩年以來,國內超市行業除了聚焦在傳統超市的“調改”上,另有一批業態集中、特色鮮明的專業化超市從默默無聞到一夜成名。
其背后是經濟、社會、家庭等一系列因素的疊加影響。
“中國的老齡化和少子化越來越嚴重,從而帶來了家庭規模的小型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立平分析,“加之長期的經濟緊縮、消費分化和追求性價比的影響,在家做飯成為老百姓的‘經濟’之選,超市也要圍繞著老百姓的餐桌經營。”
作為國內商業零售方面的專家,陳立平曾在央視《新聞聯播》對下一階段國內超市的變革發展趨勢做出判斷:未來,線下零售業必須重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營理念,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重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去年12月,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提出“五大任務”。
在陳立平看來,“提升品質化供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
當前,合肥的超市企業尚未能夠有效整合上游供應鏈和中間經銷商來共同開發性價比高的商品,對比海外零售巨頭,本地商超在零售創新上仍有較大差距。
因此,無論是價格導向或是價值導向,大城市消費市場導向或是縣域消費市場導向,線下零售依然具備前景和機會。
而與消費者需求最為契合的,當屬“食品超市”。
圖:日本LIFE超市
陳立平以創建于1961年的日本老牌食品超市“LIFE”為例,在線下零售遭遇沖擊的當下,該企業已經連續21年業績增長,在2024年度以425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再次蟬聯日本食品超市之首。
因日本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LIFE的轉型經驗對國內超市企業具備更高的參考價值。
LIFE超市社長巖崎高治分析說,“隨著老齡化加深和人口持續減少,傳統食品超市面臨著‘消費基本盤萎縮’與‘運營模式轉型’的雙重挑戰”。
“食品超市最根本的價值在于構建一個高效的流通樞紐,讓生產商集中對接超市,由超市這個平臺服務大量的消費者。”陳立平說。
合肥的超市多以傳統百貨業態為主。陳立平分析,傳統超市的商品結構上,食品只是其中一個主項,此外服裝、日化等生活必需品也不可或缺;而食品超市的精髓在于“其90%的商品結構均為食品,其余10%也多是圍繞著食品的必需品”。
對比主打生鮮熟食的鄭州鮮風生活,合肥目前尚無專業的食品超市。
03/
反對員工工資普漲
根據8月21日發布的2025半年報顯示,永輝超市的業績延續了多年虧損的趨勢。
轟轟烈烈的全國“胖改”,其中最被外界指責的往往是員工薪資問題。
元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的2025中國超市周上,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甩出一份“工資單”驚掉眾人下巴。數據顯示:胖東來店長月薪7.8萬元,基層員工月薪則為9886元。
圖:胖東來超市工資單
IBMG智庫創始人唐韶娟在合肥分享“新一代超市門店轉型思路”時,尤其將“員工福利待遇”列為轉型的重中之重。
然而她同時強調一點:我們是反對普漲工資的,因為對于超市企業來說,毛利率水平是不普遍均衡的。
她同時指出,要通過調整優化商品結構、提升工作效率和供應鏈管理水平,來提高毛利率,由此對員工福利的增長提供支撐。
無論如何,在零售行業當中,普遍存在“就業門檻低”“部分崗位效率提升緩慢”和“企業資金成本高”的痼疾,從而導致行業平均工資福利水平居于低谷。
而于東來“將90%的利潤分給員工”的做法,并不被業界所認可,甚至被批評是“倒反天罡”。
對胖東來“分錢”的爭論,實則揭開了中國零售業最殘酷的真相:當企業高呼“向胖東來學習”時,到底在學什么? 是精致的貨架,還是分錢的良心?
唐韶娟在對下一代超市店面轉型的分析中談道,“超市企業要充分考慮人員編制問題,其中包括對于深度聯營合作伙伴的用工問題、收銀人員按照峰谷彈性用工問題以及生鮮熟食加工區域的用工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陳立平、王升、唐韶娟在合肥的分享中均提到了關于目前超市企業“應引入‘小時工’的用工機制”,在他們看來,這是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從而間接提升員工幸福感的最優解。
“未來十年中國超市將會進入精英化管理:即大學專業管理人才領導正式員工,正式員工領導更大數量的小時工”,陳立平認為,“超市大賣場形成了一種僵化的管理制度,而這種制度顯然是無法促進零售業發展的。”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戚飛“風起胖東來”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