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人如果想吃一份“魏家涼皮”,已經沒法通過外賣下單了。
#魏家涼皮全面下架外賣平臺 話題沖上熱搜。在主流外賣平臺上,所有魏家涼皮店鋪均顯示暫停營業。魏家涼皮全面下架外賣平臺,回歸堂食,事件在餐飲行業引發巨大輿論。
與此同時,#魏家涼皮合肥門店回應外賣下架 也登上合肥同城熱搜首位。
同城熱搜
元新聞在相關外賣平臺搜索合肥魏家涼皮店鋪發現,相關店鋪顯示“暫停營業”。
魏家涼皮外賣平臺顯示“暫停營業”
8月22日,魏家餐飲集團總部工作人員向元新聞作出回應:“公司不參與(外賣)商戰,所以下架了。后期會恢復(上架),具體時間待定。”
魏家涼皮合肥時埠里店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元新聞,目前店內外賣業務確已下線。該工作人員表示,此前外賣僅占店內總營收的兩成左右。
“(因此下線外賣)對于生意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外賣平臺的傭金抽成比例從早期的5%一路攀升至25%-30%。對于魏家涼皮這類客單價本身不高的快餐而言,扣除傭金、配送費及各種活動成本后,利潤所剩無幾。
一位在合肥從事餐飲管理的連鎖門店店長則告訴元新聞,在其經營經驗中,不管占比多少,外賣業務一般都處于微利狀態,主要功能在于為線下門店導流。
“魏家涼皮在合肥生意那么好,根本不需要導流。所以他們敢停(線上)。節省下來的人力,如果把到店客人服務好,營收和利潤都未必會降低。”
元新聞記者嘗試聯系其他兩家魏家涼皮店鋪時,對方均以“不方便透露”為由婉拒采訪。
實際上,魏家涼皮在合肥的表現尤為亮眼。
2024年8月,其合肥首店正式入駐文一津門水街,開業初期便展現出強勁的吸金能力。一到飯點,魏家涼皮點餐臺前就排起了長隊,節假日食客更多,甚至能從點餐臺一路排到門外廣場。
目前,魏家涼皮在合肥文一津門水街、時埠里文旅街區、罍街北區、安糧國貿中心等多個商業區開設多家連鎖店,形成區域規模效應。
作為西北快餐的代表品牌,魏家涼皮的發展軌跡頗具傳奇色彩。
魏家涼皮創始人魏文軍,是個典型的陜西漢子。
魏家涼皮創始人魏文軍
1999年,他帶著妻子來到西安,在大學門口擺起了涼皮攤。最初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涼皮攤位。憑借手工現蒸工藝打造的筋道爽滑口感,以及獨特配方調制的香辣油料,迅速俘獲了一批忠實食客的心。
經過二十余年深耕,魏家涼皮如今已在陜西、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安徽等多個省份布局400余家連鎖門店。
其母公司魏家餐飲集團更構建了多元化的品牌矩陣,除主品牌外,還孵化出魏家便利、魏客咖啡、魏斯理漢堡等多個子品牌,被網友戲稱為“魏家帝國”。
截至目前,集團旗下連鎖門店總數突破500家,并配套建設了五十余家涵蓋中央廚房、供應鏈管理的成員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閉環。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魏家涼皮首次主動“斷腕”脫離外賣平臺。
早在2023年,魏家涼皮就曾退出美團外賣平臺,當時同樣引發熱議。其核心矛盾直指平臺抽成比例過高。
但魏家涼皮此次退出外賣平臺,其范圍遠超2023年下架美團外賣,其已從美團、餓了么等所有外賣平臺全面撤離,甚至連自有小程序也暫停了外賣功能。
這標志著魏家涼皮或成為中國首個主動放棄外賣渠道的知名連鎖快餐品牌。
產業分析師張書樂認為,魏家涼皮外賣平臺全面下架,主要還是外賣大戰過于內卷,對于餐飲而言,看似無限延伸了餐桌,實現了實體店無法達成的翻臺率,但另一角度看,一個門店的供應量總有天花板,加入外賣補貼大戰的獲利則被攤薄,看似銷量激增但未必凈利潤增加,甚至由于過度烈火烹油而導致品質下降、體驗失衡,對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部分商家做出利弊權衡和精算,依托消費者黏性選擇退出線上,回歸初始狀態,修煉內功,無可厚非。在商言商,退出并非針對誰,而關乎長遠布局。”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