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活動來到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園區工程工地上機器轟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BEST有望于2027年底實現首次聚變發電演示,這標志著中國將在全球聚變能源競賽中取得關鍵性突破。
可控核聚變,被譽為“人類終極能源”,其原料幾乎取之不盡,且核聚變生成物沒有污染,不會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葉華龍告訴記者,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又稱人造太陽,主要聚焦于前沿物理研究和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解決聚變關鍵科學問題。
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已進入總裝階段。該裝置標志著核聚變科學探索邁向工程實踐,建成后將聚焦燃燒等離子體物理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演示聚變能發電。
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園區工程有關負責人則介紹,目前,BEST裝置的工程總裝工作,是裝置建造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要將包括超導磁體系統、磁體饋線系統、杜瓦、冷屏、包層以及偏濾器等在內的聚變堆“心臟”部件精確安裝至主機基坑內。
而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也就是“夸父”項目,將為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核心部件的研發及建設保駕護航。該平臺目前進入系統集成和整體調試的關鍵階段。
聚變新能(安徽)有限公司是BEST的運營單位,成立以來已經引入多方單位投資。該公司董事長嚴建文說,“三步走”戰略以技術突破為根基、以產業應用為導向,系統推進核聚變能源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
嚴建文表示,BEST將在第一代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基礎上,首次實現聚變能發電演示。”,BEST核心目標是首次實現氘氚燃燒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并演示發電,填補從“實驗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BEST啟動標志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工程化應用進入新階段,建成后將成為世界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
三步走”商業化戰略:
2022至2030年,依托BEST完成聚變發電演示驗證,實現能量凈增益突破(Q>1),且穩定運行。
2030年,建設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實現聚變功率大于1000兆瓦的穩態運行,聚變增益Q>30。
2040年前后,商業化公司作為實施主體,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更高聚變功率的聚變商業堆建設,實現低成本發電。(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常誠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