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方將裝滿喜被的袋子帶到法庭門口,連帶著許多嶄新的生活用品,等待著承辦法官的清點。近日,廬江法院缺口法庭成功調解一起婚約財產糾紛,雙方達成和解,實現好聚好散,雙方各自開啟新的生活。
2022年,小何(化名)與小姚(化名)經人介紹相識相戀,約定次年按農村風俗舉行婚禮,兩人尚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小何為結婚給付小姚彩禮等合計七萬余元,并在其自購的商品房房屋產權證上,加上了小姚的名字。
后雙方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分手,就婚約財產返還問題多次協商未果,小何起訴至法院。
為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緩和雙方的對立情緒,促成矛盾的實質化解,承辦法官張偉在仔細查閱雙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后,先采取“背對背”的調解方式,分別了解雙方想法,并向小何、小姚及雙方親屬解釋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彩禮問題的相關規定,引導雙方當事人及其親屬理性看待彩禮問題,樹立正確婚戀觀。
待雙方情緒緩和后,法官又采取“面對面”的調解方式,結合彩禮數額、錢款使用、共同生活的時間、是否生育子女等實際情況,引導雙方互諒互讓、達成調解。
在法官的耐心勸解和釋法說理下,雙方當庭達成調解協議,小何也在法官的見證下返還了小姚的陪嫁物品。
“謝謝張法官不厭其煩地解釋和做調解工作,讓這個事情能夠圓滿解決,我也終于可以放下這段感情,踏實工作了。”
“對方提出要分手,還要我返還彩禮,我不服氣。感謝張法官你耐心地向我解釋,我也聽懂了,這事兒早解決早好!”
雙方當事人在法官的調解下,最終實現了好聚好散。
法官提醒稱,見面紅包、彩禮、改口費、三金、嫁妝等這些財物本蘊含著雙方父母對子女婚姻的美好祝愿,然而,一旦婚約解除,財產返還問題也便成了雙方“好聚”不能“好散”的直接原因。廬江法院將繼續秉持“如我在訴”的理念,用心用情化解一線矛盾糾紛,為推進社會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貢獻力量。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