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游民”落戶祁門,當“創意”駐扎“鄉村”,國內首個聚焦“社區支持鄉土產業”模式的數字游民社區——“祁民公社”便誕生了。近日,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隨同2025年“政協江淮行”采訪團來到位于祁門縣平里鎮的“祁民公社”,發現這里的傳統鄉村正以“數字+鄉土” 的新姿態煥發蓬勃生機。
“村里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城里青年不愿扎根鄉土。兩年前的平里鎮,與很多鄉村一樣,面臨‘空心化’難題?!睋捌蠲窆纭眲撌既送跣|介紹,他于2021年辭去北京的高薪工作,來到安徽黃山創業。隨后他和幾個同樣來自大城市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青年被祁門縣“紅茶與中醫藥”的千年文脈吸引,在梅南渡碼頭旁租下閑置村舍,開啟了一場名為“數字游民社區2.0”的創業實踐。“白天敲代碼、做設計、策劃文旅路線,傍晚在咖啡館研發融合祁門紅茶與咖啡的新飲品,深夜則圍爐探討如何將中草藥元素融入精釀美酒。”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王小東在2023年提出了打造數字游民社區的創意?!斑@一想法與當地黨組織‘引才振興鄉村’的思路不謀而合?!庇谑?,一場名為“社區支持鄉土產業”的創業實踐正式開啟。當地鄉鎮黨委迅速牽頭對接,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推動當地投資4000多萬元,將廢棄多年的平里中學改造為集住宿、辦公、社交、生產功能于一體的“祁民公社”,配齊網絡、共享辦公設備、休閑洽談空間等現代化設施,為數字游民打造了“拎包即住、落地即創”的溫馨港灣。
據介紹,“祁民公社”打造的是一個綜合性鄉村振興示范項目,以“三產融合、城鄉共創”為核心理念,致力于構建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數字游民新型社區。該項目占地28畝,總建筑面積約11405平方米,由鄉土工廠產業基地、社群共居基地、生態文化公園、文化風俗體驗基地四大板塊構成。記者在現場看到,原先平里中學的老舊校舍已煥然一新,吧臺、接待區、茶室、會客廳、住宿樓、會議室和健身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公社內草坪、綠樹、小徑、中式園林池塘和盆景組成一幅幅風景畫,讓人流連忘返。
來自上海的數字游民小王原是市場營銷專家,因熱愛鄉村生活而落戶“祁民公社”,“我以線上推廣技能換取公社的房租減免和釀酒培訓,這比單純旅居更讓我有歸屬感。”這種“技能換資源”機制,將社區從場地提供者升級為共創平臺,同時為工廠產品注入年輕化傳播渠道。剛從合肥某高校畢業的小凌主要從事視頻拍攝與剪輯工作,“在這里,我可以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換取免費食宿,同時還有一定的現金收入?!睘檫M一步凝聚數字游民力量,促進其與鄉村深度融合,平里鎮黨委以“祁民公社”為載體,常態化舉辦共生派對、共生藝術節等品牌活動,搭建青年與鄉村、青年與青年之間的交流平臺。截至目前,“祁民公社”已吸納200多位創業青年在此集聚,10多個優質項目成功孵化。
“預計運營后,每年將開展各類活動50次,吸引10萬人次數字游民進駐體驗,聯動鎮內企業衍生產品銷售增收100萬元,為平里強村公司增加集體經濟收益20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創業超百人。”王小東告訴記者,“祁民公社”當前的紅紅火火離不開祁門縣政協的鼎力支持。自“祁民公社”項目開建以來,祁門縣政協充分發揮智力密集優勢,組織政協委員深入調研,憑借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為項目規劃提供真知灼見,規避潛在風險。同時利用聯系廣泛優勢,在外地政協或專家來祁開展文旅調研時進行交流研討,優化項目方案,并持續跟蹤監督,確保項目依法依規建設、高效有序運營。“在‘祁民公社’與外界的交流上,祁門縣政協也起了非常好的橋梁作用,包括與其他省市政協的交流,與一些企業代表的交流,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