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為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宮策劃了一場“文明先鋒——凌家灘文化玉器展”,據說不少都是首次公開展覽。后來,這批文物中的100多件于5月來到凌家灘遺址的所在地含山縣“出差”,被業內戲稱為“元春歸寧”。
凌家灘玉器的代表作重環玉璧、立姿玉人、玉龜、玉版、玉簽、玉樹等真品,下次再想見面,不知何年何月。
遺址位于含山縣銅閘鎮,是中華文明新石器時代標志性遺址之一??脊艑W家嚴文明評價:“在長江下游,凌家灘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鋒隊”,此次故宮大展也借用了“文明先鋒”這個詞。
遺址博物館位于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今年5月才正式開館,開館的第一個大展便是“玉禮乾坤——凌家灘87M4精品文物展”。
87M4就是凌家灘1987年發掘的4號墓葬,墓主人既是一個貴族,也是個大巫師,還是個玉器工匠,所以隨葬玉器種類多樣,像我們熟知的凌家灘玉鷹、立姿玉人、玉版、玉龜、玉勺、玉樹等都在其中。1993年,故宮博物院打包收藏了這個墓坑里的玉石器,之后凌家灘的玉器才逐漸得到全世界矚目。
此次展覽中還有一個“王者之墓”,也就是2007年發掘的23號墓葬。凌家灘遺址博物館也做了詳細的墓坑復原和介紹,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男性,應是當時部落中位高權重的首領。只見他身下鋪設各種石錛、石鑿、石鉞,胸前佩戴玉璜,周身裝飾有玉鐲、玉龜形器、玉簽,面部還覆蓋了綠色的玉鉞,我心想,這不就是后代金縷玉衣的原始版嘛。有意思的是,墓坑之上還壓有一個巨大的玉豬,這也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同時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玉雕作品。
說是“玉豬”,其實看上去更像一頭“石豬”,不過已有科學家通過現代儀器照射分析,石頭內部確有透閃石——也就是玉的成分的存在。同行一位老師說:“凌家灘人可是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人家對石頭的了解比我們有經驗多了,拉個凌家灘的玉石工匠去緬甸賭石,十有八九能發大財。”另一位立刻懟起來:“胡說八道,凌家灘用的都是青綠色玉料,他們哪里會認識翡翠!”
雖然凌家灘出土的精巧寶貝不少,很多玉雕工藝仍是未解之謎,但這只利用原石雕刻出的玉豬還是成功吸引了我,覺得它有著一股大巧無功、大象無形之美。繞著轉了幾圈,居然還品出點現當代藝術的抽象美感。“我看這是頭野豬,獠牙多長?!薄澳强刹灰欢?5500年前的家豬也不一定沒獠牙?!编?又斗起了嘴。
近年來,很多史前時期的遺址和文物中都發現了與豬有關的元素,比如賈湖遺址博物館里收藏的豬下頜骨,仰韶陶器中的豬面紋彩陶壺……業界有一種推論,最遲從公元前9000年開始,豬已受到馴化和大規模飼養,并被廣泛用于食物和祭祀,而且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用玉豬隨葬的習俗。
一般來說,墓葬中出現豬形隨葬品,都象征著死者生前的財富。但凌家灘這只大玉豬,卻是埋葬基本完成后置于整個封土之上,不僅是象征財富,還有更深刻的天文學意義。
有學者引用《春秋說題辭》“斗星時散精為彘,四月生,應天理”論述豬與北斗的關系,因為北斗七星連起來與豬的形狀很相似,所以豬又有“北斗之神”的稱謂,在新石器時代才會出現一大批以豬為母題的神秘作品。而凌家灘的這只大玉豬,很可能也是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存在,才會作為鎮墓獸放置在部落首領的墓葬之上。
在博物館展板上,我還看到了另一種“春神”說。據說這只玉豬下葬時,安放體位同此時處在正東方地平線上的豬形星座的體位完全一致,說明玉豬就是用來模仿此時豬形星座的,所以這只玉豬應該也是凌家灘人心中的“春神”。
考古學是不斷往前循證的過程,作為普通觀眾不置可否,但我腦中倒是想明白了兩件事。
一個是凌家灘的玉鷹。那只鷹的翅膀上雕刻的到底是豬還是熊,學界一直有爭論,甚至有人提出“英雄”這個詞就是從這只“鷹頭+熊頭”演化而來。現在想來,玉鷹的兩只翅膀還得是豬,這樣才能和腹部雕刻的八角星紋統一起來,三位一體表達了凌家灘人“我想飛上天,與太陽肩并肩”的宏大志向。
想明白的另一件是:難怪豬八戒曾是天蓬元帥,他本來就是天上的星宿呀。
(陶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