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從大漠到雪原的“播種者” ——記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利辛縣第一中學教師侯純廣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吳春華 分享到 2025-09-10 14:33:42

九月四日,利辛縣第一中學老師侯純廣在為學生講解化學知識點。本報記者 王珂 攝

“同學們,鈉的物理性質有哪些?它的密度比水小,熔點低……”9月4日,在利辛縣第一中學高一(44)班的化學課上,侯純廣正專注地講著課。

“從西藏回來才一個多月,現在說話之前還習慣于深呼吸一下。”結束了三年援藏工作的侯純廣,經過短暫休整,又站回熟悉的講臺。

30歲援疆,41歲援藏,記者眼前的這位文質彬彬的男教師,清瘦、眼睛明亮。他用數年時間,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播撒希望的種子。他說:“我愿做一輩子的播種者,靜待花開。”

做一粒細膩堅韌的“沙子”

一粒不起眼的沙子,看似渺小,但在基建、在芯片制造中都不可或缺。

生長在教師之家,爺爺是村里受人敬重的小學校長。童年時,侯純廣常看見學生們成群結隊前來看望退休后的爺爺。“那種被學生記住、被需要的溫暖,讓我覺得教師特別神圣。”

大學時,侯純廣曾想填報遠在新疆的石河子大學,雖未如愿,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念頭,早已悄然埋在他的心里。2010年春夏之交,安徽省計劃選派首批援疆支教老師的消息傳來,29歲的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我知道,和田的孩子需要老師,而我的夢想,也在那里。”

如愿以償的侯純廣于2011年2月到了和田實驗中學。乍到新學校,塔克拉瑪干的風沙好像永遠吹不盡,空氣干燥讓嘴唇開裂,教室窗臺總覆著一層細沙。既已是大漠一員,他便用起了“大漠一粒沙”的網名,而且一直使用至今。

侯純廣感覺自己就是那落在窗臺上的沙子,渺小,卻有著一具堅韌的身軀。他亦如沙子一般,有著一顆細膩呵護孩子的心。

語言和文化差異是首道難關。侯純廣帶的雙語班學生普通話不好,化學基礎弱,課堂紀律也不盡如人意。

他嘗試用獎勵代替批評,試著肯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他放慢語速,把化學術語轉化成生活用語——用“馕”和“芝麻”比喻原子結構,“電子就像芝麻鑲在馕上”。這些小改變,悄悄拉近了他和孩子的距離。

援疆期滿時,他原本可以回家團聚,卻主動申請延長半年。他要抓住最后的時間,幫學生突破化學薄弱點,“教學計劃還沒完成,我不能一走了之”。

離別那天,學生們把寫滿祝福的紙條塞進他的課本。字跡稚嫩,甚至有拼寫錯誤,但每一張都真摯動人。一位學生寫道:“老師,我還沒來得及教您唱維吾爾族歌曲呢。”

這些紙條,侯純廣至今保存著,是他教學生涯最珍貴的禮物。十多年過去,當年那些孩子有的考上大學,有的成為教師,有的回鄉建設邊疆。他們偶爾發來信息,說一句“老師,我現在過得很好”,就讓他覺得一切值得。

侯純廣援疆時,孩子才出生20天;待他一年半后歸來,孩子已會蹣跚走路,卻不認識他,脫口喊“舅舅”。妻子胡娜笑著說:“一轉眼間,孩子就長大了,現在都上初三了。”說著眼眶微紅起來。

用純粹的愛澆灌“格桑花”

“愛,是最好的教育。”這是侯純廣的座右銘。

2022年8月,侯純廣響應安徽省“組團式”援藏號召,奔赴海拔3700米的西藏山南二高。其實早在2019年,侯純廣就申請過援藏,那時他剛從新疆支教回來七年,“當時體檢過了,但沒選上。再次申請時,我以為又沒希望,結果選上了”。

在山南二高,他既是學校的化學老師,還擔任教務主任職務。當地教育基礎薄弱,很多學生連化學符號都不認識。但他始終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沒找到方法的老師。”

學生巴桑美朵性格內向、化學基礎差,上課不敢舉手,被點名時聲音很小。侯純廣課間找她談心,給她“開小灶”,對她的點滴進步都予以鼓勵。漸漸地,巴桑美朵不僅能大聲回答問題,還會主動提問,人也開朗起來。

2108班很多學生來自牧區,假期難以回家。侯純廣就利用周末給基礎薄弱的學生補課,把枯燥的知識融進生活故事;他借鑒利辛一中的管理經驗,想方設法幫助教師及時獲取課堂反饋;他還研究當地俗語,琢磨出一套“普通話+化學術語”教學法,讓孩子聽得懂、學得進。

“我們不能只教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為孩子們點亮夢想之燈。”課間,他常和學生們聊天,講祖國的遼闊、民族團結的重要,講努力可以改變命運……

“孩子們在等我,我不能倒下。”在西藏,經常鍛煉的他依然逃不了高原反應。頭疼、失眠、氣喘,每晚只能斷斷續續睡三四個小時,但他從未耽誤一節課。

學生巴桑次仁來自單親家庭,平措占堆的母親常年患病、經濟困難。侯純廣主動與他們結對,不僅輔導功課,還給予物質幫助。“老師的一句鼓勵、一頓熱飯,也許就能點亮一個孩子的未來。”侯純廣說。

去年,他所帶的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2108班,44名學生全部考上本科,其中31人進入重點大學,創下學校歷史最好成績。2108班班主任珍措說:“侯老師功不可沒。”

畢業前,純樸的孩子們送給他一個藏族名字——“扎西次仁”,意為吉祥長壽。“‘扎西次仁’老師,您是我們心中最美的老師!”那一刻,侯純廣濕了眼眶。

作為教務主任,侯純廣從備課、上課、批改、考試等環節激發教師熱情;他主動擔任山南市高中化學兼職教研員,開展專題調研、示范課和聽評課,與藏族教師頓珠群宗結成師徒,做好“傳幫帶”,助力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隆子縣三代人接力培育,建成了綿延40余公里的沙棘林帶。教育是一場溫暖的等待,每一顆種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侯純廣說,自己只是支教幾年,而當地老師從畢業就在那兒付出,“他們播下的種子更多。”

“知心大哥”的溫情守望

寒來暑往,春華秋實。從皖北平原到昆侖山下,從沙漠邊緣到雪域高原,侯純廣用十余年光陰詮釋教師的使命與擔當。他說:“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更能體現人生價值。”

援疆、援藏的背后,是妻子胡娜默默地支持。

援藏期間,胡娜帶孩子去山南看望丈夫,本想領略“壯美風景”,卻被嚴重的高原反應擊倒。當她看到丈夫簡單的宿舍、缺氧的課堂時,終于明白那句“一切都好”背后,藏著怎樣的堅持。

妻子有時還會給他一些教學上的建議。“他有時抱怨不知怎么教邊疆的孩子,我就提醒他說話慢一點,一個字一個字說。”胡娜還建議他錄音自查、調整語速。

侯純廣在外支教,胡娜一人承擔家庭重擔。孩子生病、手術、升學,都是她獨自面對,“我不是沒有怨過,但我知道他做的是有意義的事。”

在家鄉利辛縣,一些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敏感自卑。為更好地幫助這些孩子,侯純廣不僅深耕化學教學,還主動考取心理健康輔導員證書,成為學生信賴的“知心大哥”。學生曉曉(化名)家庭困難,他悄悄幫她申請補助;一位孤兒學生自卑,他特意安排開朗的同學同桌,悄悄囑咐“多帶帶她”。

“侯老師說過,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再堅持一下。這句話給我很多力量。”2015屆學生、銀行職員李夢雅說。

有人說侯純廣傻——沿海學校高薪聘他,他卻回到貧困家鄉;兩度援邊,犧牲與家人相伴的時光。但他從不后悔。他說:“教育的價值不能用金錢衡量。你看那些孩子眼中的光,就是最好的回報。”

如今,回到利辛一中的他,常在課堂上分享邊疆故事。學生們說:“侯老師讓我們明白,家國情懷不是口號,是行動。”

由于成績突出,侯純廣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新時代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并入選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

“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它屬于所有堅守教育一線的老師,尤其是在邊疆默默奉獻的人。”從教20年的他說,邊疆需要內地的老師帶去先進教學理念,“等兒子考上大學,我還想去支教。”

“親愛的老師,感謝您用知識的燈塔引導我走向美好的未來。”“教師節快樂!老師您還會回來嗎?”……教師節前夕,侯純廣的手機里涌進一條條來自邊疆的祝福。如今,那些曾被他用知識與愛心滋養過的“小白楊”和“格桑花”,正茁壯成長、悄然綻放。

(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任雷 汝平)

·短評·

侯純廣的故事之所以動人,不在于轟轟烈烈,而是日復一日地默默堅持,是一頓熱飯、一句鼓勵、一次次“開小灶”,是一個普通教師兩赴邊疆的執著。

從皖北平原到雪域高原,侯純廣用十余年的堅守,詮釋著“播種者”的內涵。在新疆、西藏工作期間,他不僅帶去知識,更點燃希望。在風沙漫天的和田、缺氧艱苦的山南,他用慢下來的語速、自創的“俗語化學”,點燃孩子們的求知激情,照亮他們的成長之路。

教育,需要耕耘,需要耐心,更需要愛心。他用跨越山海的行動證明——“最美”不在于講臺有多高,而在于眼光的廣度、內心的溫度。

時值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向每一位如侯純廣般在三尺講臺默默播種的教育者致敬!

(任雷)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台州市| 三原县| 白玉县| 松江区| 水城县| 莱州市| 漯河市| 蒙山县| 酉阳| 夏津县| 中阳县| 舒兰市| 塘沽区| 兴仁县| 齐河县| 赞皇县| 武山县| 白山市| 韶山市| 泾阳县| 泸水县| 通州区| 海晏县| 嵊州市| 丹阳市| 射洪县| 崇礼县| 临邑县| 东平县| 石棉县| 平湖市| 古蔺县| 普定县| 苗栗县| 伊金霍洛旗| 常德市| 孝义市| 儋州市| 青海省|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