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一顆丹心育桃李
今天是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靈魂的塑造者。在講臺上娓娓道來,在作業本上悉心批注,在學生迷茫時給予指引,在實驗室帶頭攻關……散發著教師職業光輝的每一個瞬間,壘筑著教育強國既有強度又有溫度的磚石。
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廣大教師身體力行,把師德師風轉化為鮮活具體的實踐,努力當好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今天,我們邀請來自不同教育領域的2025年度安徽省教書育人楷模代表,講述在教書育人中難忘的故事,吐露沉淀心底的情感、堅守講臺的信念,看一看優秀教育工作者如何秉持一顆丹心,在無私給予別人中成為溪,成為河,成為大海的。
癡心一片終不悔,只為桃李競相開。在這特別的日子,滿載期望、一路向前的你,別忘了向老師們道一聲:節日快樂!
微光匯聚終成星河
講述人:楊芳 宿松縣華亭鎮中心小學教師
三十年教育生涯里,許多溫暖的同行者,讓我讀懂了教育傳承的意義,看見了微光匯聚的力量。
籌備安慶市“智慧課堂賦能學科教學”網絡教研時,青年教師小戴攥著《陶罐與鐵罐》的教案,怯生生地敲開了我的門。此后我和她深夜研討成了常態。
我們逐字打磨教學環節,反復調整課件里的動畫時長,甚至模擬課堂場景,她扮演老師試講,我坐在“學生位”上提建議。前一晚剛敲定修改思路,次日清晨工整的文案準會整整齊齊擺在我桌上——后來得知,那些天她在辦公室熬了很多個通宵。一次我勸她早點休息,“您這么多年不都這樣嗎?”她笑著指了指我桌上寫得密密麻麻的備課筆記說。
小戴的課成功入圍網絡平臺展示。直播結束后,她抱著我哽咽:“從不知道怎么設計互動,到敢站在市級舞臺上講課,每次我想放棄,您總說‘再試一次’,您就是我的方向!”
教育的微光一直在流動,彼此溫暖,互相照耀。
2016年秋,塔克拉瑪干的午后沙塵總準時漫過皮山縣雙語教師培訓中心的窗欞。那時的我是一名援疆教師。一天批改作業時,蜂蜜甜香氣息鉆入鼻中——漢語三班班長阿卜來提·麥麥提敏泡了一杯熱騰騰的蜂蜜水。此前課堂上,因天氣寒冷與連日授課勞累,我的胃潰瘍復發,下課后學員們圍著我分享治胃疼的土方子,還往我手里塞芝麻糖、軟蛋糕。阿卜來提不僅端來蜂蜜水,還拿出抹好蜜的馕,非要看著我咬下一口。這位說我教的漢語教學法“能幫到孩子”的班長,會悄悄擦凈黑板、整理筆記,還在我批改作業的評語旁認真寫下:“楊老師的眼睛很光明。”我恍然意識到,我散開的微光,也讓他長成能照亮課堂的“發光體”。
小戴讓我收獲薪火相傳的感動,阿卜來提讓我體會到真誠可跨山海。教育從不是單向輸出,教育工作者也不是獨自在發光,我們要用專業與真心點亮更多微光,再聚成火炬,照亮更遠的未來。
在遼闊山河間堅守初心
講述人:祖龍 馬鞍山市和縣第三中學教師
從西藏回來再站到和縣的講臺上,心里沉甸甸的——不管是在邊疆還是在家鄉,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越發讓我體會到肩負的責任。
援藏時,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學校教書,送教下鄉時遇到一個非常質樸的小姑娘,她一遍遍地跟我說:“老師,我想考到二高,然后去山外面看看。”那時候我就想,教育最本質的,是幫孩子點亮心里的光。
回到和縣后,給班里孩子上英語課,講到“理想和奮斗”,我說起西藏孩子的故事。下課后有個男生過來跟我說:“老師,原來好好讀書,還能讓別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啊。”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援藏時積累的那些“育人初心”,在家鄉課堂上找到了新的落點。
校長特意找我聊:“你從藏區帶回來的教育視角很寶貴,大膽按你的想法教。”開學時,我想把援藏時拍的高原風光融入課件,同事主動幫我打磨細節,甚至陪我一起修改到晚上——這種“一群人幫你把事做好”的氛圍,比任何鼓勵都讓人安心。我常跟同事們分享援藏時的教學經驗,比如怎么用故事調動內向學生的積極性,大家也會把多年的帶班技巧教給我,互相取經的感覺,特別踏實。
和學生相處是一場“雙向治愈”。有個內向的女生,上課時從不舉手。我試著課后找她聊天,跟她講西藏孩子如何克服困難發言。漸漸地,她開始在小組討論里開口,后來還主動報名參加演講比賽。
還有幾個學生因為沒考好而情緒低落,我沒事就找他們聊天,帶他們看援藏時拍的星空照片,跟他們說“學習就像爬高原,偶爾累了慢一點沒關系,只要朝著光的方向走,總會看到好看的風景”。現在孩子們跟我特別親,會把自己寫的小詩塞給我,也會在我生病時偷偷放一包潤喉糖在辦公桌上——這些細碎的感動,比任何榮譽都讓我覺得當老師值得。
對我來說,援藏是“見天地”,而回母校教書是“守初心”,不管在哪里,我都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想把在高原上收獲的堅韌與熱愛,都變成講臺上的光,陪著家鄉的孩子慢慢長大。幫助他們從這里出發,去看更廣闊的世界,這就是我最想做好的“小事”。
把希望撒播進無聲世界
講述人:見玉娟 阜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沒有愛和專業就沒有特殊教育。特教學校的學生成長節奏慢一點,但我相信他們自有花期、終能綻放。
從教以來,我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育的理念,牽著這群孩子慢慢散步。帶他們認識教室、廁所、宿舍、操場;告訴他們上課時紅燈亮、下課時綠燈亮;教他們刷牙、洗臉、鋪床、打飯。一年又一年,一干就是28年。
小強是一名重度聽力障礙的孩子,剛入學時沒有任何語言能力,性格特別內向,對周圍的事物也毫無興趣。我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教學計劃。為幫助他發音,我嘗試了各種方法。起初他沒一點反應,但我沒有放棄,運用專業知識,每天帶著他做成百上千次的練習,讓他摸著我的喉部,看著我的口型,一遍又一遍練習“a、a、a,ba、ba、ba……”
當他終于發出人生第一個“a”的音,面對前來接他的家人大聲地喊出“爸爸”時,他的家長熱淚盈眶,那是我最欣慰的時刻。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可是在特教學校,幾十分耕耘可能也換不到一分收獲。然而,孩子們哪怕取得一丁點的進步,我的工作都有很大的意義。
一天夜里,天氣異常寒冷。學生小勛突發疾病,暈倒在地,口吐白沫。作為班主任的我接到值班老師的電話,安排好年幼的女兒,迅速趕到宿舍。
我用自學的急救知識全力搶救,然后和值班老師一起把他背下樓送往醫院,并擔當起家長的角色,墊付醫藥費,帶著他做各種檢查。小勛嘔吐得厲害,為了不影響器械檢查,緊急之中我只能用手直接去接嘔吐物。醫生說,孩子幸好救治及時,不然就沒命了。我整整看護了一夜沒合眼,看著躺在病床上已無大礙的孩子,才真正松了一口氣。身為特教老師,我和同事們無形之中都會把對自己孩子的愛,傾注到這些孩子身上。
我以這些孩子們的“生命、生活、生存”為本,創立了“三生為本·五維施策·六育融合”育人模式,在生活化教學中,讓每個“不同”都成為獨特的存在。未來,我將繼續把愛與專業灑向無聲的世界,全力幫助“折翼天使”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在“希望的田野上”育春苗
講述人:李培金 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
作為大學教師,我在廣袤的田野與三尺講臺之間,守護我的初心。這份“初心”,首先來自對教育事業的敬畏。
站在講臺之初,面對一群對現代農業和生命科學充滿憧憬和好奇的年輕面孔,我有過惶恐,我能夠走進他們心里么?
于是,我把每一堂課當作第一堂課,把每一個學生當作獨一無二的璞玉。我叮囑自己,不能只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要為他們點燃一把火,種下立志強農興農的種子。
我時常創造機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和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讓他們了解農事,觀察作物長勢,診斷蟲害,發現良種。烈日下的汗水,讓理論知識變得鮮活,使“知農愛農”的情懷悄然扎根。
本科生楊若彤同學第一次走進我辦公室,備戰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時,多次提到專業水平不夠、對作物不夠了解等困難。她信心不足、猶豫不決但又渴望成功的樣子,讓我至今難忘。我沒有說太多,只是讓她冷靜下來,一遍遍地和她分析大賽選題的意義和價值,鼓勵她大膽向前走。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她獲得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一等獎。
令我高興的是,與若彤同學一樣,團隊中多名學生在我的鼓勵之下,主持的研究課題先后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資助,多人被保送到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層次科研院所深造,陸續走上了農業科研之路。
這份初心,來自對科研事業的執著。
科研攻關的道路從來沒有坦途,常常布滿荊棘,一次次的失敗更是家常便飯。我時常用一位良師的話引導學生,也提醒自己:科學研究上,一天投入8小時也可以,投入12小時也可以,關鍵在于用心,在于堅持。我們的研究有可能培育出一個抗蟲抗逆新品種,能為國家的種業安全和農民增收貢獻一份力量,所有枯燥與艱辛便都有了意義。
博士研究生王云鶴選擇了一個難度極大但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在困難面前,他多次出現了打“退堂鼓”的念頭。我和他一起觀看勵志電影、讀名人故事。為取得第一手的實驗證據,我們常常一起工作到深夜,實驗室里不熄的燈光成了同學們口中的“長明燈”。經過不知多少次的嘗試和失敗,最終破解了植物為何開花的奧秘。當他拿到論文接受函朝我奔來時,眼里飽含著激動的淚花,這不正是科研攻關的一項意義嗎?
農業科技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農業類高校就是孕育良種、培養人才的基地。我愿當好這“園丁”,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今日職校生,是明天的大國工匠
講述人:包海玲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那些與學生并肩走過的深夜與黎明,在我記憶里總是格外清晰。BIM實訓室的屏幕映著他們年輕的臉龐,藍光下閃爍的不只是專注的眼神,更藏著對未來的熱切期盼,還有一絲未曾言說的不確定——高職學生常帶著幾分不自信,面對更大的舞臺時,總會悄悄攥緊衣角。可我始終堅信,教育從不是簡單的技能傳遞,而是用陪伴成長喚醒自信的漫長旅程。
學生李偉健第一次備戰“BIM建模”比賽時手忙腳亂,模型反復出錯。他額角的汗越擦越多,指尖發抖,哽咽著問我:“老師,我是不是要拖團隊后腿了?”我沒多說什么,只是搬了把椅子坐在他身邊,陪著他留在實訓室。
窗外晚霞褪成墨色,星星一顆接一顆探出腦袋,又漸漸隱入晨光,機房里只有清脆的鼠標點擊聲和我們偶爾低聲討論的話語——我指著圖紙上的細節,他跟著調整參數,錯了就重來,慢一點也沒關系。
后來他站在國賽領獎臺上,捧著證書跑向我的時候,眼睛亮得像星光。那一刻,我看到了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2020年冬天的鄭州,全國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候場室外,寒風卷著碎雪打在窗上,學生們緊緊攥著準考證,眼神中是藏不住的緊張。我走過去,把那句話重復了一遍又一遍:“別怕,你們是最棒的。今天能站在這里,就已經是老師的驕傲了。”比賽結束后,當他們捧著全國總冠軍的獎杯朝我奔來,冰涼的雪粒落到臉頰上,我卻感到燙得人心頭發顫——這是安徽省學生團隊在該賽事上的歷史性突破,一群曾被質疑“職校生到底行不行”的孩子們,用實力寫下答案。
這些年走下來,我越發明白職教教師這份職業的重量:我們不只是傳授知識的人,更是根植信念的人。課堂上教授的是理論,課堂外傳遞的是“干一行、鉆一行”的堅韌,是“只要努力就會發光”的篤定。學生站在領獎臺上笑容燦爛,或是拿著國家獎學金的通知跑來報喜,又或是帶著自己的創新創業項目找到我探討思路時,我總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年我們一起熬過的夜、一起流的汗,早已在他們心里扎了根,帶著韌勁朝著陽光生長。他們終能成長為支撐中國建造的技能人才,成長為撐起行業發展的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