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安徽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聚焦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等7個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在會上提出47個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問題。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的決策部署,優化省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布局管理,安徽省發展改革委起草了《安徽省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近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瞄準戰略任務和重點工程實施中的重大技術難題,我省將優化工程化中心布局與管理,到2030年,工程化中心總體規模在1000家左右。
加速核心技術“補短板”“筑長板”
安徽省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以下簡稱“工程化中心”)是以科技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為目標,組織開展滿足市場需求的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研發與轉化,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創新平臺。
《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工程化中心建設堅持需求導向,瞄準戰略任務和重點工程實施中的重大技術難題,開展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速核心技術“補短板”“筑長板”,切實為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技術保障。
工程化中心擬以組建創新聯合體的方式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引導企業自主開展技術攻關,加速產品迭代升級和推廣應用,同時,支持高校院所優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或研究方向,聯合企業增加精準匹配產業需求的高質量技術供給,在優勢專業領域深度挖掘技術成果市場價值。
根據《建設方案(征求意見稿)》,工程化中心還將創新政府服務和管理方式,實施清單化管理,推動技術、人才、場景、數據、資金、項目等創新要素集聚融通。同時,探索建立知識、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工程化中心或將采取“承諾制”等靈活柔性的方式組建, 通過主動謀劃、重點發掘與廣泛征集等方式提前布局。未來,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支撐作用、成果轉化應用前景、市場應用和產業發展情況或將作為工程化中心主要評估依據。根據評估結果實現優勝劣汰、動態調整,提升管理運行質量。
聚焦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領域
在建設目標上,《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7年,完成工程化中心重組工作,在重點產業領域新布局建設一批工程化中心,初步構建網絡化、開放式的平臺體系,總體規模控制在800家左右,每年形成新產品新技術2000項以上,開展各類技術服務10000次以上,對行業直接經濟效益10億元以上,有力支撐戰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到2030年,工程化中心布局更加完善、作用持續發揮,總體規模控制在1000家左右。
《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了工程化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實驗研究,推動技術轉移和擴散,推動人才引育和培養,以及強化服務能力和開展對外交流合作。
工程化中心未來或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綠色低碳、新興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領域,與省重大生產力布局和相關規劃有效銜接、協同推進,形成推動相關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體系化合力。
“已完成歷史使命”平臺或將面臨重組優化
工程化中心未來或由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工程化中心建設運行與管理,各設區市發展改革委是工程化中心的主管單位,主要負責工程化中心運行的監督管理。工程化中心擬實行依托單位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
《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省發展改革委分領域、分階段對工程化中心開展運行評估,原則上每三年評估一次。新認定的工程化中心參加首次評估時,若承諾事項未完成,視為評估不合格,予以撤銷。
《方案(征求意見稿)》還提出,我省未來或穩妥有序推進原省發展改革委管理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原省科技廳管理的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組工作,推動形成省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體系化布局。各市將組織清理屬地已完成歷史使命的平臺,歸并研究領域方向相近的平臺。省發展改革委將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各市前期優化整合后的平臺,分批次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的納入省產業技術工程化中心序列管理。(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劉媛媛 實習生 熊思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