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无码国产,国产极品在线观看,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激情综合网五月

鐵血江淮銘史冊 壯懷薪火啟新程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吳春華 分享到 2025-09-01 08:41:25

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月15日至31日,安徽日報駐16市的記者,攜手市縣媒體,走進全省抗日戰爭遺址、遺跡和紀念館,共同推出“勝利之路·江淮壯歌”接力直播活動。活動通過記者現場講述、專家深度解讀、歷史文物展示等多種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地再現歷史場景,講述安徽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壯烈篇章。

本報記者在渦陽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直播。蔣慶章 攝

本報記者在五河歷史展覽館直播。強飛 攝

本報記者在黃山市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直播。本報記者 潘成 攝

烽火歲月魚水情

在廬江縣湯池鎮的翠林深處,有一片粉墻黛瓦的建筑群,承載著華中敵后抗戰的光輝歷史。8月15日,“勝利之路·江淮壯歌”接力直播的第一站,走進位于廬江縣湯池鎮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

本報記者在廬江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直播。孫志恒 攝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依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修建,是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39年5月,為貫徹中共中央“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新四軍軍部決定在東湯池成立江北指揮部,由張云逸、徐海東等將領主持工作,先后進行大小戰斗200多次,殲滅日偽軍9000余人,創建和鞏固了皖東、皖中抗日根據地。

江北指揮部為何會選擇在東湯池呢?廬江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史》主編伍傳華介紹,從地理上看,東湯池群山環繞、地勢險要,進可依托山地開展游擊作戰,退能隱蔽轉移,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同時,當地還具備獨特的交通條件與扎實的群眾基礎。

“在指揮部成立前,當地群眾就自發組建了抗日武裝,后來,更是主動騰出房屋供戰士居住,積極協助傳遞情報、運送物資。”伍傳華說,這份堅實的民心支撐,成為新四軍能在敵后站穩腳跟、建立指揮中樞的重要保障。

隨著直播鏡頭的推進,日軍轟炸廬江的航空炸彈殘骸、老兵的日記、賴傳珠夫人孫湘用過的櫥柜等一件件展陳的實物和圖片映入眼簾,還原了戰火紛飛的抗戰場景,盡顯軍民魚水情。“1939年,東湯池流行瘧疾,指揮部衛生隊帶著稀缺藥品上門救治,戰士們自己藥品都不夠,卻硬分出一部分給百姓,還經常幫村民干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館長凌勰月說,這些情誼激發了當地的參軍熱潮,在指揮部駐扎期間,僅東湯池周邊就有600多人參軍。

這片曾經烽火連天的土地,如今靜謐安寧,但一磚一瓦、一圖一物仍在無聲訴說著那段軍民同心、奮勇抗敵的壯烈歷史。歲月更迭,精神永存,新四軍與人民群眾血濃于水的情誼,仍在江淮大地傳頌不息,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本報記者 劉靜文)

東進抗日“第一槍”

8月19日,立秋后的高溫讓大別山區格外悶熱。“勝利之路·江淮壯歌”直播團隊走進舒城縣高峰鄉新四軍第四支隊舊址紀念館。修舊如舊的皖西民居,瞬間將人們帶回那段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

這座紀念館原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政治部駐扎地,不僅是抗戰初期皖中皖東對敵作戰的軍事指揮中心,也是中共舒城第一屆縣委誕生地。

中共六安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唐玉剛介紹,1937年7月,主要活動于皖西的紅二十八軍率先發起與國民黨代表談判,在南方15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中,最早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談判成功并簽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定,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第二次國共兩黨的合作。

1938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28軍和鄂豫邊的紅軍游擊隊等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5月,第四支隊指揮部進駐到舒城縣高峰鄉東港村韋家大屋,改編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共3100余人,在新四軍成立之初的4個支隊中是人數最多、老紅軍占比最大、戰斗力最強的一個支隊。

這支勁旅很快在大別山區抗日戰場上大顯身手,并打響了新四軍東進對日作戰的“第一槍”。紀念館講解員徐文杰自豪地介紹,1938年5月12日,第四支隊偵察隊在巢湖蔣家河口設伏,僅用20多分鐘就全殲日軍一個小隊,斃敵20余人,繳槍十余支,而我軍無一傷亡。這場勝利極大鼓舞了軍民士氣,揭開了華中敵后游擊戰的序幕。

直播中,大家不僅被戰斗故事吸引,更被新四軍戰士的簡樸生活所感動。打滿補丁的床單、一盞油燈、破舊的洗臉盆……徐文杰說,在高敬亭的帶領下,第四支隊在舒城迅速發展,不到一年就從3100余人壯大到1.1萬余人。

紀念館后方,十六塊紀念碑肅然靜立,石面上鐫刻的每一個名字、每一段事跡,都承載著無盡的敬仰與深沉的追憶。這些無聲的豐碑,仿佛仍在默默訴說那段軍民同甘共苦、共御外侮的崢嶸歲月,讓歷史的回響穿越時空,久久回蕩在后來人的心中。(本報記者 唐歡)

英名永駐濉溪口

致敬抗戰英雄,緬懷革命先烈。8月16日,“勝利之路·江淮壯歌”接力直播活動走進濉溪新四軍第四師師部舊址。

新四軍第四師師部舊址位于濉溪古城石板街一處庭院內,現為三間二層樓房。2021年,濉溪縣對舊址精心修繕,修舊如舊,布置展陳。2023年,師部舊址成為首批“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紅色教育基地”。

濉溪口位于蕭、宿、永三縣之間,是該地區的交通樞紐。1938年5月淪陷,被日寇盤踞。

1945年秋,新四軍四師十一旅三十一團、三十二團在宿西縣總隊配合下,對濉溪口守敵發起進攻,經6小時激戰,全殲守敵300余人。

“攻克濉溪口后,四師師部機關進駐這里。”淮北市委史志室黨史編研科科長郜快告訴記者,10月下旬,四師在濉溪口召開干部會議,師部將領及全師3個旅、蕭縣獨立旅的團以上干部參加會議,這也是四師歷史上的最后一次重要會議。會后,新四軍第四師進行整編,完成了歷史使命。

直播中,記者走進舊址旁邊的中共濉溪支部陳列館,尋訪抗日烈士的英勇事跡。周龍鳳,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宿縣抗日游擊總隊司令,因漢奸出賣被捕后壯烈犧牲,2015年被民政部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939年3月,周龍鳳入獄后,面對日軍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在宿縣縣城西門外壯烈犧牲,時年35歲。”郜快介紹,周龍鳳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人奮勇前行。

通過聆聽講解,記者重溫了一段段鮮活、感人的抗戰歷史:周龍鳳、張華坤、劉之武、陳文甫、丁茂修……他們所展現的抗戰精神,穿越時空卻歷久彌新。

“新四軍第四師廣大指戰員在濉溪口的30多個晝夜里,在共同的革命斗爭中,與濉溪廣大人民群眾結下了血肉相連、魚水相依的深厚情誼。”濉溪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李乾說,新四軍第四師這支英雄部隊的名字和它所建樹的光輝業績,彪炳千秋。(本報記者 吳永生)

皖江勁旅鑄豐碑

8月26日,“勝利之路·江淮壯歌”接力直播活動走進位于無為市紅廟鎮海云村的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

本報記者在無為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直播。本報記者 范克龍 攝

紀念館內,獵獵戰旗雕塑與驚濤拍岸的皖江背景畫相映。無為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敏林介紹,新四軍第七師是抗日戰爭時期堅持在皖中(江)地區進行抗日斗爭的主力部隊。皖南事變前,新四軍第四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在巢縣、含山、和縣等地開展抗日活動,為皖江抗日根據地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去年十月你們復電謂巢湖、瓦隔湖間不過百里,通過甚難,但現時我在無為、桐城已有根據地。雖只一二縣,其戰略意義卻勝過敵后大塊根據地,應極端重視之。”這是1941年2月1日,毛澤東同志為中央軍委、中央書記處起草的給劉少奇、陳毅并告彭德懷的電報。其中,“無為”就是現在的無為市。

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委任令,將在華中的八路軍、新四軍改編為新四軍7個師,新四軍第七師由無為游擊縱隊、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團及皖南突圍部隊組成。5月1日,新四軍第七師和無為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在無為白茆洲成立。第七師司令部便設在紅廟鎮海云行政村三水澗自然村。

紀念館內一張舊照引人注目,上面記錄著“皖江抗日根據地最大的水利工程——惠生堤”的建造事跡。“當年在行署主任呂惠生的帶領下,經過皖中民工、民兵和新四軍指戰員近百萬人次的辛勤努力,砥礪奮戰,用土石方120萬立方米筑牢‘生命線’。”王敏林說。根據地還通過減租減息、支援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和小型工業、發行“大江幣”等措施發展經濟,使第七師成為全軍供給最充足的部隊,贏得“富七師”美譽。

“根據地各項建設的迅速發展及其取得的成就,有力支援了第七師的抗日武裝斗爭。”王敏林說,新四軍第七師在皖南事變的血泊中浴火重生,在日、偽、頑犬牙交錯的險惡環境中縱橫捭闔,逐步發展壯大。據統計,第七師在皖江地區共作戰2000余次,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本報記者 范克龍 阮孟玥 王珂)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东乡县| 中卫市| 枞阳县| 民乐县| 木里| 尚义县| 铜山县| 长海县| 阿克陶县| 哈巴河县| 遂溪县| 壶关县| 道真| 抚远县| 肃北| 龙岩市| 山阳县| 清新县| 灵台县| 精河县| 辉县市| 乐至县| 叶城县| 洪洞县| 定州市| 漠河县| 四平市| 郯城县| 北安市| 尚义县| 奎屯市| 阿克苏市| 繁峙县| 深水埗区| 新丰县| 上犹县| 米脂县| 上林县| 沁水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