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他們是抗戰“敵后鐵軍”中的文藝尖兵,藝術是他們的戰斗武器。他們走一路、寫一路、唱一路、畫一路,激勵群眾,鼓舞士氣,展現中華民族危難時刻的精神風貌和抗爭意志,創作出享譽中外的文藝佳作。
新四軍戰地服務團設立戲劇組、歌詠組、繪畫組、舞蹈組、民運組等,這些文藝小組活躍在安徽大地上。刀筆為槍,木刻版畫等抗戰美術作品,銘刻新四軍戰士浴血奮戰時的堅毅臉龐;旋律為號,軍歌、民歌等抗戰音樂作品,激蕩著敵后軍民怒吼戰斗的精神力量??箲鹞乃嚕瑐鞑フx之聲、勝利之聲,記錄英烈事跡、英雄風范。這份抗戰史詩的藝術凝結和歷史回響,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更激勵新時代青年傳承信仰基因,繼續發揚這份“以天下為己任”“為信念而斗爭”的家國情懷與奮斗精神。(晉文婧)
1939年10月11日《抗敵報》刊登的頒布學唱《新四軍軍歌》的命令及歌譜。
戰地服務團為戰士表演《插秧舞》。
賴少其創作的《中華民族的好女兒》(又名《女兵》)黑白木刻。賴少其藝術館供圖
拂曉劇團排練節目。胡遵遠供圖
“好戲連臺”凝聚萬眾一心
戲劇組、歌詠組、繪畫組、舞蹈組、民運組……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了戰地服務團,包括諸多小組,積極展開抗日宣傳活動。1939年夏,上海慰問團戲劇隊全體加入新四軍。30歲左右的青年戲劇工作者,給新四軍的戲劇藝術隊伍,輸入了新鮮的血液。
各抗日根據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劇團。被譽為新四軍“狀元劇團”的淮南大眾劇團,其前身是1940年9月6日根據津浦路東省委的決定在直屬區塔集成立的路東辦事處宣教團,1941年8月下旬,以此為基礎,淮南大眾劇團總團組建??倛F在路東組建了8個分團和1個美術隊。
新四軍和安徽各抗日根據地的戲劇團體,創作了一些新的劇本。
《一條戰線》《最后的命令》《兩肩仇恨》《風雨之夜》《鴻福臨門》《云二姐》……文藝工作者積極創作、佳作不斷。戲劇的形式也是靈活多樣的。相關史料中記載:“但他們熟悉民間藝術形式,會唱地方小調、洪山戲、拉魂腔,會跑旱船,跳花鼓燈,還有的同志略懂京劇的奧妙,以所謂‘舊瓶裝新酒’的新京劇來表現戰士的生活。”此外,各劇團還演出話劇、活報劇,演出冼星海的名作《黃河大合唱》和曹禺的名著《日出》《原野》《雷雨》等。
各劇團在安徽各根據地演出的最大特點,是配合抗戰和根據地的建設事業。
如1939年夏,日軍調集兵力對皖南南陵、繁昌地區掃蕩,戰斗剛剛結束,何士德就連續譜寫了《反掃蕩》和《繁昌之戰》兩首反映此次戰役勝利、激勵我軍將士誓死保衛國土的戰歌。皖南事變后,抗敵劇團不久就創作演出了《茂林血債》。為配合黨的整風運動,二師文工團趕排了蘇聯話劇《前線》等。為了擴充兵源,補充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演出《農村曲》,劇情演到高潮時,突然從臺上跳下幾個小伙子,當場報名參軍。戲劇真正反映了農民的愿望和要求,激發民眾抗戰的情緒。四師拂曉劇團配合反頑戰斗,演出了以東北義勇軍抗日為題材編寫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新編九一八小調》等抗日節目。
據史料記載:“部隊文娛工作也開展得很好。除師、支隊有文工團、隊,經常到各團、隊演出外,連隊也經常根據真人真事自編自唱,舉辦小型文娛晚會,廣泛開展‘兵演兵’。每年五月,只要沒有戰斗任務,各部隊都開展軍政文娛體育大競賽。”新四軍的物質生活很艱苦,布衣素食卻精神充實,充滿著進步的氛圍。(作者:崔緯國,系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秘書長、省新研會鐵軍影視中心主任)
“文藝之花”綻放戰斗高地
抗日名將彭雪楓創建的“拂曉劇團”被人們稱為綻放在抗日民主根據地上充滿“朝氣、希望、革命、勇進”的文藝之花。演員們把舞臺當戰場、把演出當戰斗,勇敢地承擔起“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瓦解敵人”的光榮職責,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拂曉劇團最初成立于1938年的5月。后來,由于工作需要,劇團骨干被編散。年底,新四軍游擊支隊在東征途中,于河南杞縣招收了一批朝氣蓬勃、能說會唱的青年學生。彭雪楓決定以他們為骨干重建拂曉劇團。
劇團成員齊心協力、刻苦學習,在豫東鹿邑演出的第一個活報劇《打鬼子》終于獲得了成功。此后,劇團的人員和設備不斷得到補充,陣容逐漸壯大,演出的節目以“抗戰”為中心,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樣,既有《農村曲》《放下你的鞭子》《游擊隊的母親》等歌劇、戲劇和話劇,也有《傻小子打游擊》《小放?!返痊F代京劇。他們還將《日出》《雷雨》《原野》等大型劇目和民間流行的秧歌、快板、相聲、雙簧、打花棍等藝術形式搬上了舞臺,并根據當時的抗戰局勢對《打漁殺家》《空城計》《法門寺》等傳統京劇進行了改編。
這些文藝作品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滔天罪行,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的丑惡嘴臉,宣傳了新四軍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跡,激勵了廣大軍民的抗戰熱情,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1940年6月,拂曉劇團隨戰斗部隊進駐蒙城后,在體育場演出了話劇《小三子》《渡黃河》、大合唱《新四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等節目。演出現場掌聲不斷、群情振奮,演出結束后,許多青年紛紛要求參加新四軍。
在給駐渦陽的東北軍演出時,劇團精心挑選了《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和《新編九一八小調》等節目。當臺上演員唱出:“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東洋兵……”“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離開了我的家鄉……”等詞句時,臺下的士兵們個個悲傷地低著頭,發出一片悲泣的哭聲,許多人憤怒地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抗日戰爭勝利后,這個光榮的劇團——拂曉劇團,改編為華中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踏上了戰斗新征程。(作者:胡遵遠,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
從《抗敵報》到《拂曉報》
英勇地書寫
淮北大地曾流傳民謠“彭師長有三寶,拂曉劇團、騎兵團,還有一張拂曉報?!?938年9月29日,新四軍游擊支隊機關報《拂曉報》創刊。
在渦陽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我們看到了“《拂曉報》發刊詞”。彭雪楓為《拂曉報》報頭命名、題字并撰寫創刊詞《拂曉報——我的良師》,創刊詞指出,“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就來的意思。軍人們在拂曉要出發,要進攻敵人了。志士們在拂曉要奮起聞雞起舞了。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拂曉報》沿著支隊東去的征途,橫越平漢,東渡黃水,征戰在“渦河岸上”和“淮水兩旁”。拂曉報人克服種種困難,忠實地記錄了豫皖蘇邊抗日游擊健兒的英雄業績。
1938年5月1日,新四軍政治部在皖南巖寺創辦了《抗敵報》。據史料記載,創刊之初,由于缺少合適的印刷紙張,《抗敵報》只能使用當地的黃土紙印刷,后來和宣紙手工藝人取得聯系進行合作,以宣城當地的宣紙為紙張來源。《抗敵報》由初創時期的8開1版,逐步改為4開4版,并增設了文藝、戰士園地、抗敵劇場、新文字、青年隊等副刊,廣泛吸收一線官兵來稿。至1941年1月停刊,《抗敵報》共出版221期,在新四軍內部乃至廣大的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都產生巨大影響。
據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新四軍戰史》一書中記載,《抗敵報》創辦之后,又有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創辦的《抗敵報》江北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創辦的《抗敵報》蘇北版。各支隊也先后出版了報紙和刊物,如《拂曉報》《戰士報》《火線報》《東進報》《挺進報》等。軍政治部還創辦了《抗敵》《抗敵畫報》《戰士園地》《建設》《理論與實踐》等刊物,共有報刊30余種。1941年至1943年間,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先后創辦了《江淮日報》《新華報》和《真理》《實踐》《江淮雜志》《江淮文化》等報刊。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變前夕,《抗敵報》在新四軍軍部轉移前出版了最后一期,并將印刷好的報紙散發到已經踏上征途的官兵手中。而《拂曉報》,這份最初由新四軍游擊支隊創辦后由第四師出版的報紙,從1942年元旦起改為中共淮北區委機關報,面向淮北根據地廣大軍民,并傳播到國統區一些城市和香港,以及東南亞和莫斯科、紐約等地。某種意義上來說,抗敵將士們英勇地書寫與傳播,完成了“接力”。(本報記者 晉文婧)
從《抗戰門神》到《展翅高飛》
深沉地刻畫
報刊對于戰事進行了真實記載,同時也是承載美術畫稿、音樂樂譜等諸多抗戰文藝形式的載體。
1939年,賴少其以戰地記者為掩護,經江西、湖南、浙江,到達安徽,在涇縣新四軍軍部參加了新四軍。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新四軍美術工作回憶錄》所記載表述,賴少其從桂林來到軍部,主持《抗敵畫報》。通過鉛印和石版彩印相結合,畫報質量大有提高,畫報內容隨著對敵斗爭的深入,也更加精彩了。
1939年1月,賴少其創作了著名的套色版畫《抗戰門神》,作為年畫被印刷1萬份,春節貼在抗戰后方千家萬戶門上。門神畫上身材魁梧、濃眉大眼的抗日民兵,英姿颯爽地躍馬揚刀,在中國木刻版畫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譽為大眾化、民族化的杰作。
20世紀30年代,魯迅在上海積極倡導新興木刻運動,將其視為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之秋,中國的木刻版畫藝術家們,通過插圖、報頭、招貼畫、年畫、傳單、教科書封面等形式,創作出大批描繪淪陷區人民悲慘際遇以及民眾英勇抗戰的優秀作品。追求進步的賴少其與魯迅書信往來十分頻繁。在合肥市賴少其藝術館內的展廳里,我們看到了魯迅寫給賴少其的5封信。1935年6月29日,魯迅先生給賴少其的一封信中寫道:“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在與賴少其的通信中,魯迅多次肯定其作品“有骨力、有血性”,直言他是“最有戰斗力的青年木刻家”。這一贊譽是對一位藝術家“以藝報國”的注解。
“抗戰時期賴少其的作品,革命傾向鮮明、黑白對比強烈、木刻刀法簡潔?!敝娈嫾?、“新徽派版畫”創始人之一師松齡在文章中回憶賴少其時提到:“就是在1941年因‘皖南事變’被囚于上饒集中營時,他也以《展翅高飛》的藝術作品鼓勵難友沖破牢籠,去為祖國的解放而奮斗!”在獄中的這幅畫中,一只雄鷹展翅高飛,象征著革命志士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從進步青年到革命戰士,木刻始終是手中的“匕首”和“投槍”。
在安徽博物院8月10日開放的新展《烽火畫卷——宣傳畫中的安徽抗戰記憶》中,我們同樣看見了賴少其的作品《我們的女戰士》。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抗戰美術工作者的杰作,首次面向大眾展出。金若的木刻《到哪里去》、莫璞的木刻《巷戰》、野夫的《從敵區里搶回來的特產》等作品,以及許多沒有留下名字的戰地美術工作者們,他們用藝術的視角描述日軍的兇殘暴虐、百姓的流離失所、江淮兒女的抗戰熱情、新四軍將士的英勇殺敵、抗敵忠烈的英勇事跡。(本報記者 晉文婧)
從《新四軍軍歌》到《別了,皖南》
自由地歌唱
在位于涇縣云嶺鎮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內,我們看到了一份《抗敵報》的影印件,1939年10月11日《抗敵報》刊登了《新四軍軍歌》歌譜。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在那烽火歲月,多少戰士高唱著這首歌,與敵人浴血奮戰;多少老百姓聆聽著這首歌,期盼子弟兵得勝歸來。
雄壯的軍歌,道出了新四軍名稱的歷史由來,也見證了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歌曲采用多段體結構,由四個樂段組成,共兩段歌詞,分別以北伐戰爭和縱橫馳騁的新四軍為主線。曲調雄渾有力,富有革命激情,反映了新四軍抗擊侵略者的堅定決心和英勇精神,它陪伴著這支鐵軍浴血奮戰走向勝利,更是成為傳唱至今的紅色經典歌曲之一。
硝煙彌漫,戰歌嘹亮。安徽各抗日根據地的歌曲創作、演唱十分活躍。
據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崔緯國介紹,新四軍在皖南時期,任光等一批卓有才華的音樂家和許多優秀的音樂工作者匯集于此,他們共同創作了大量的抗戰歌曲,《新四軍軍歌》《我們是鐵的新四軍》《繁昌之戰》《父子嶺上》《反掃蕩》《渡長江》《王老五》等,被永遠地記載于史冊。1942年夏,賀綠汀來到在淮南根據地,傳授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使新四軍的音樂隊伍不斷成長。在淮南抗日根據地,天長籍新四軍文藝戰士何仿采集改編的《好一朵茉莉花》,最終成為廣為流傳的經典民歌。在皖江抗日根據地,無為民歌《送晚茶》同樣經久不衰。
戰火中的文藝作品,是用鮮血與生命寫就的。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9000余人唱著告別皖南的歌曲,由云嶺一帶出發,踏上北移的征程。“前進號響,大家準備好,子彈上膛刺刀出鞘!三年的皖南,別了!目標,揚子江頭,淮河新道……”
這首歌的歌名叫作《別了,皖南》,由創作了《漁光曲》《打回老家去》及民樂《彩云追月》的音樂家任光作曲。這首歌曲,見證了江南新四軍告別皖南、北渡長江、向東發展、開辟蘇北的戰斗歷程,表達出新四軍將士對皖南依依不舍的告別之情,同時也成為祭奠“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將士們的悲壯戰歌!
就在1941年1月13日拂曉,任光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壯烈犧牲?!秳e了,皖南》,成為他的遺作。革命音樂家們的奮斗與犧牲,換來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和抗戰音樂在民眾中廣泛傳播,極大地喚起和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本報記者 晉文婧 實習生 吳子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