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1日,合肥工業大學軟件學院“挺膺擔當”團隊的9名學生先后走訪合肥、南京、武漢三座城市的企業,旨在精準把握軟件產業人才需求,為職業發展規劃積累實踐認知。
車間里的技術回響:以迭代立根行業
團隊走進一家工業企業的生產車間,機器設備高速運轉,電子屏幕上各項技術參數隨設備運行實時跳動。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帶領同學們到技術數據對比展板前,展板呈現近五年企業核心技術的參數變化曲線。負責人說明關鍵節點:對企業,不創新就會被淘汰;對從業者,跟不上技術更新節奏同樣會面臨發展瓶頸。
負責人的話讓學生們深有感觸,莊鵬寶同學在筆記本上寫道:“職業成長的速度,或許就藏在對技術迭代的敏感度里。”看著工程師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參數的工作過程,成員們更直觀地理解了“創新”并非遙不可及,而是融入日常技術優化的點滴行動中。
成員們與負責人在座談會上進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邢藝洋同學率先提及工業軟件,詢問其開發難點。負責人坦言,工業軟件需兼顧精準性與兼容性,曾因某算法適配不同設備耗費大量精力。這讓同學們明白,工業軟件開發不只是代碼編寫,更要深度融合行業場景。大家還了解到,企業正聯合高校優化某工業控制軟件,這讓同學們看到計算機專業在工業軟件領域的廣闊空間,也認識到跨界學習對攻克工業軟件難題的重要性。
圖為實踐團隊與指導老師在企業與相關負責人座談。王天健 供圖
座談會上的成長箴言:以硬核夯實底氣
在物聯網企業中,學子們沿著展館參觀,物流調度大屏上,路線優化算法隨代碼調試實時更新,紅色擁堵路段與綠色最優路徑的動態變化,清晰展現著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
圖為實踐團隊在企業瀏覽展館。王天健 供圖
負責人請了兩位入職不久的員工分享經驗,一番思想碰撞后,他們以自身經歷道破了成長的關鍵。“剛入職時在算法領域基礎薄弱,全靠在校時的積累慢慢追趕。”一位員工的經歷讓同學們感同身受。另一位則以運輸路線優化難題為例:“當時全憑扎實的編程能力反復測試,才最終提升效率,技術硬才是根本。”相關人員也補充道:“有本領的人不會被埋沒,技術才是‘硬通貨’。”李子墨同學聽完后在旁標注:“早規劃、強積累,才是破局的底氣。”
時光墻下的認知沉淀:以積累延續生命力
來到了金山集團,在金山辦公軟件迭代史墻面上,記錄著從早期版本到最新系統的每一次技術突破。座談會上,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以雷軍大學時寫十萬行代碼的經歷說道:“積累能讓人敏銳捕捉需求。”
在步步深入的交流中,實踐團成員不僅探究出“技術積累”如何通過持續迭代、跨界融合蛻變為支撐行業發展的“硬實力”,更是切身感受到在一批批有遠見、有堅守的技術從業者的推動下,軟件產業的創新活力奔涌不息、未來圖景愈發廣闊。
圖為實踐團隊在金山的合照。王天健 供圖
據了解,后續此支團隊將會通過主題分享會、班級座談會等形式,把這些來自產業一線的認知傳遞給更多同學——不僅要分享所見所聞,更要拆解背后的成長邏輯,讓這場實踐的價值在更廣闊的校園場景中延續。(通訊員 :薛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