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來,是完成一件父親多年前交代的事。”
8月25日上午,安徽革命軍事館籌建辦公室迎來一位捐贈者——71歲的合肥市民傅勇。
他帶來了一副已經(jīng)泛舊的日軍軍用望遠鏡。這是一件歷經(jīng)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與剿匪行動的實物,屬于他的父親傅蘭茂,一位抗戰(zhàn)老兵。
“這個東西,父親一直放在老木匣子里,不讓碰、不讓丟?!备涤螺p輕撫摸著望遠鏡的鏡筒說,“他說這是打仗時繳獲的,也是他最信任的‘眼睛’,是一種戰(zhàn)場記憶,也是一種沉默的告慰?!报?/p>
戰(zhàn)場上的“眼睛”:父親留下的沉默見證
傅蘭茂,1922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43年參加八路軍,編入開國將軍曾雍雅領(lǐng)導(dǎo)的晉察冀軍區(qū)第一分區(qū)第三支隊。
那一年,日軍在華北地區(qū)不斷加大掃蕩力度。傅蘭茂因作戰(zhàn)勇敢,被提拔為偵察參謀。一次反擊戰(zhàn)中,他隨小隊繳獲了一批日軍物資,其中便有這副軍用望遠鏡。
“他沒具體說是哪一仗繳獲的,但他一拿到手就特別珍惜。”傅勇回憶,父親從事敵情偵察和地圖測繪工作,這副望遠鏡從那時起就成了他的“武器”。
從太行山到錦州城,從遼沈戰(zhàn)役到湘西剿匪,傅蘭茂背著這副望遠鏡走過了無數(shù)激烈戰(zhàn)場。
“父親從不夸口。他說,這副望遠鏡在黑夜里、在山頭上,能讓你提前看見敵人,也能幫你避免犧牲。”傅勇的眼神認真,“他說,有幾次偵察任務(wù),是靠它撿回了一條命?!?/p>
1952年,傅蘭茂被抽調(diào)前往東北航校學習飛行指揮。臨別時,部隊首長將這副望遠鏡正式獎勵給他,作為戰(zhàn)功紀念品,讓他永久保存。
此后,它被密封在家中的老木匣里,一放就是數(shù)十年。
一件家傳物件,一段時代記憶
傅蘭茂晚年定居合肥,子女都陪伴在側(cè)。盡管老人不太愛講故事,但對這副望遠鏡卻始終視若珍寶。
“我記得他去世前兩年,有一次天氣好,拉著我坐在陽臺上。他拿著望遠鏡,對著天空看了一會,然后說了一句‘這東西不能丟。’”傅勇說,那時候他才意識到父親心里其實早有安排。
“他說不是家傳的寶貝,也不是值錢的東西,而是他活著回來的見證,是對很多犧牲戰(zhàn)友的告慰。”
望遠鏡一直鎖著,不輕易拿出。“小時候我們誰也不敢動,父親也從不讓碰。他說,不要把它當個收藏品。這是歷史,是見證,是要告訴下一代的?!?/p>
傅蘭茂去世后,這架望遠鏡被三兄妹一直小心保存?!拔覀兌贾肋@是父親心里的一件大事,誰也沒想著拿出去賣或者捐。后來看到合新聞報道的那個‘19件日軍侵華鐵證’專題,我們?nèi)胰俗聛碚J真聊了聊?!?/p>
傅勇所指的是不久前合新聞發(fā)布的一篇深度報道,詳細呈現(xiàn)了多件由合肥市民捐贈的抗戰(zhàn)實物及背后故事,引發(fā)不少市民回憶與共鳴。
“看完那篇報道,我覺得這個望遠鏡也該‘歸隊’了?!备涤抡f,他立即聯(lián)系了哥哥妹妹,商量是否可以將望遠鏡捐出?!拔覀?nèi)藳]爭執(zhí),全都贊同?!?/p>
“我們不缺這個物件,但這個物件需要一個可以講述的地方。讓它‘沉默’下去,反而對不起它經(jīng)歷過的那些戰(zhàn)火。”
傅勇告訴記者,望遠鏡的皮革已經(jīng)破損,但鏡片依舊清晰。父親晚年視力不好,偶爾還會拿起來看一看,“他說,這是老朋友,陪他活過來?!?/p>
全社會征集,尤其歡迎民間捐贈
看著工作人員將望遠鏡包好、登記入檔,傅勇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輕輕點了一下頭。
傅勇表示:“父親這一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今天進行捐贈,就是讓這個縮影被看見?!?/p>
安徽革命軍事館相關(guān)負責人在捐贈現(xiàn)場表示,這副望遠鏡不僅具備抗戰(zhàn)實物價值,更難得的是有明確來源和完整背景。
“這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一個家庭跨越數(shù)十年的記憶傳承。我們非常感謝傅勇先生,也歡迎更多像這樣的文物史料加入?!?/p>
據(jù)介紹,目前安徽革命軍事館仍在緊鑼密鼓籌建中,正在向全社會廣泛征集革命文物史料,尤其歡迎民間捐贈。
“民間藏品往往帶有生活化的細節(jié),這正是我們當前陳列設(shè)計中最需要的部分?!痹撠撠熑吮硎荆骸拔覀兿嘈?,每一件藏品后面都有一段沉默的記憶,也許還散落在民間,也許還沉睡在某個抽屜的角落。我們愿意聽它們講述,也愿意等待它們歸來?!?/p>
市民如有意捐贈,可撥打電話聯(lián)系:
18662936123、15215697719、0551-65961197、0551-65961416。
江淮晨報-合新聞記者
王書滸/文 李康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