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皖北旅游大環線……再過不久,我省有望涌現出一批知名文旅地標。8月18日,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關于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并公開征求意見。
高品質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
《實施意見》指出,到2030年,我省將培育2-3家世界級旅游景區、度假區,累計建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15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家,景區城、景區鎮、景區村覆蓋率分別達到100%、50%、40%,形成一批展現徽風皖韻的文旅融合新業態,建成全國全域旅游發展先行區。為此,我省將深化文旅融合,實施知名文旅地標提升工程。主要包括:高水平打造以黃山、西遞宏村等為代表的徽州文化與壯美山河交相輝映的世界級旅游勝地;高品質建設從人字洞、華龍洞、凌家灘等遠古文明到濱江城鎮鄉村、歷史文化街區、工業港口遺存等近現代文明一脈相承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高質量塑造多元文化交融薈萃、以中國南北分界線為獨特標志的淮河文化歷史長卷;高能級構建以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為重點的紅色文化旅游矩陣;高標準創建以科創為特色的合肥全國旅游樞紐和目的地城市。
記者注意到,我省將持續擦亮“中國黃山、世界黃山”名片,提升九華山、天柱山、太平湖等國際影響力,塑造西遞宏村等皖南古村落國際品牌,實施徽州文化基因激活工程,高水平建設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培育一批國家旅游線路,把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打造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同時深入挖掘長江沿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響凌家灘“文明先鋒”品牌,提升人字洞、華龍洞、磨盤山等考古遺址公園影響力,實施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遺址遺跡等保護提升項目,充分展現長江大保護形成的自然美、生態美、城鄉美,讓長江成為安徽的鮮明文化符號。
我省將系統挖掘以雙墩、禹會村、垓下等為代表的文化遺跡,以管仲、老子、莊子等為代表的先賢哲思,以王家壩抗洪、臨淮崗治水、淠史杭工程、江淮運河等為代表的時代精神,加強亳州、壽縣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建設武王墩、明中都等考古遺址公園,擦亮楚漢文化、曹魏文化、明文化等名片,全面提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美譽度。深入挖掘展示大運河(安徽段)文化的獨特價值,打造“皖北旅游大環線”,系統塑造皖北文旅大IP。
用好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小崗精神等紅色資源,深入挖掘并講好中國革命的故事,推動金寨、岳西、涇縣建設國家級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運用數智技術活化紅色記憶,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文化體驗地。圍繞科技創新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等新時代偉大實踐成果,建設一批文旅新地標,拓展街區商圈、文體場館、近郊鄉村、生態濕地等游憩功能,持續擦亮巢湖“最好的名片”,努力將合肥打造成為全國旅游樞紐和目的地城市。以合肥、黃山為龍頭,帶動全省各市和重點縣、鎮、村文旅協同發展。
打造合肥等地影視和微短劇產業集群
根據《實施意見》,我省推動旅游目的地精品化建設和特色化發展,打造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依托高校院所,設立10家以上文旅融合研發機構,挖掘提升景區景點文化內涵,每年滾動實施100個“一景一案”文化提升改造。推動黃梅戲創新發展,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新劇目。打造合肥、黃山、蕪湖、淮南、安慶等影視和微短劇產業集群。
我省將發揮皖南絕佳山水、人文、生態等資源優勢,加快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依托度假區、旅游景區、古村落、商圈街區、山林幽谷等拓展休閑空間,強化高端定制產品和服務供給,進一步打響“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品牌。擦亮“北華佗”、“南新安”中醫藥金字招牌,發揮溫泉、避暑等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健康體檢、固本抗衰、自然療愈、文化養心等新型消費業態,推出一批城郊型、生態型、特色化休閑度假康養產品。到2030年,形成5-10個全國一流康養醫養服務品牌。
建設串聯“兩山”的高鐵旅游環線
在鄉村旅游方面,我省將深化“皖美休閑旅游鄉村”建設行動,探索“重點村+周邊村”抱團發展模式,打造提升一批與都市休閑相得益彰、兼具“煙火氣”和“文化味”的高品質鄉村旅游集聚區。挖掘在地資源,豐富提升農耕研學、非遺體驗等產品。推動“皖美民宿”差異化集群化發展,培育壯大“民宿+”業態。到2030年,建成500個具有3A級以上景區品質的“皖美休閑旅游鄉村”、50個以上鄉村旅游集聚區。在城市旅游方面,我省將結合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實施城市文旅提升工程,“一城一特色”塑造城市主題IP,系統打造以宜游街區、文物古跡、文體場館、可品讀建筑等為代表的城市地標,因地制宜拓展新型特色休閑娛樂空間,推出展示城市風貌和特色文化的影視精品、演藝作品、動漫游戲。
與此同時,我省還將實施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檔升級工程,打造“快旅慢游”交通網絡體系,建設串聯黃山、宣城、九華山的高鐵旅游環線。鞏固提升旅游廁所管理服務水平,科學布局旅游驛站、停車場、充電樁、露營地及無障礙設施,完善旅游標識系統,實現重點景區和商圈外語標識100%覆蓋,進一步完善文旅地標、文化場館、體育場所等周邊商業配套設施。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