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小太陽、墨子衛星、智能純電動汽車、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安徽創新館展示的前沿科學技術及產品,每天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場、安徽技術經理人團隊、各類技術成果對接交流活動等平臺載體,更多高校院所里的科研成果,在高效轉化落地加速應用。促成交易額1600億元、培育持證技術經理人近3900人、掛牌轉化成果3700多項……這些數字見證了國內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公共場館——安徽創新館五年來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輝煌成果。從雙主體運營機制改革到科技成果“前店后坊”式產業化機制、從打造新型科技成果轉化譜系到創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果供需精準對接模式……安徽在創新推動領域的探索在這里集聚呈現。
構建成果轉化“高速通道”
每天,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場的信息平臺,省內科創+產業領域的合作、溝通、交流,都在默默進行著。
“我們打造‘前店后坊’式產業化機制,推動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方位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不斷深化?!卑不談撔吗^館長陳林介紹,安徽科技大市場,以“市場化運營、專業化服務”為導向,將安徽創新館作為“前店”,搭建成果集中展示推廣平臺,以省市縣三級分市場和產業化基地為“后坊”,推動科技大市場功能向縣域下沉、向交易后環節延伸。同時,在省內市縣、產業園區廣泛布局線下分市場,目前已成功在地市布局建設16個分市場,實現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全覆蓋。
在安徽科技大市場六安分市場,短短不到兩年時間,便挖掘出40余個企業技術需求,推廣了200余項科技成果,并推動建設了省內首個微納傳感材料中試基地。該館通過組織科技服務直通車等活動,深入企業、園區一線,精準挖掘企業技術需求與難題,將科技服務實實在在送到產業發展前沿。
每月,安徽創新館都會推出系列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及對接交流活動,技術合同成交則通過線上平臺匹配撮合,形成“線下月月有活動,線上天天有交易”的模式。該館舉辦的安徽“雙創匯”、安徽科技大市場月度交易會等系列活動,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搭建起常態化的交流合作橋梁。截至目前,已服務企業近3萬家,真正讓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活”起來、“火”起來。
近年來,安徽創新館重點工作寫入國家金融改革實驗區建設方案等國家、省市重要文件。獲得省部級以上榮譽17項,其中國家級榮譽5項,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架起科研與市場的“橋梁”
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技術經理人隊伍。
“技術經理人一頭連著市場和產業,一頭連著科研院校。”安徽科技大市場技術經理人黃磊說。黃磊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淮北萬特科貿有限責任公司研制電力應用人形機器人缺乏技術支持,為企業積極尋找相匹配的技術,成功牽線對接高校專家團隊,雙方攜手合作,僅半年就研發出備受認可的“萬小特”人形機器人。在黃磊看來,他的工作就是為企業和科學家“做媒”,解決從實驗室到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成果定價難”等問題,進而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場”加速走向“應用場”。
像黃磊這樣的“科技紅娘”,在安徽創新館的培育下不斷涌現。2020年7月,安徽創新館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認定為第二批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截至目前,該館已培養持證技術經理人近3900人,讓安徽技術經理人“從無到有”。組建安徽省技術經理人協會,發布《安徽省技術經理人從業傭金參考標準》,讓技術經理人服務實現“有價可循”。推進省內首批4家技術經紀人事務所建設,并在多地組建“技術經紀人服務團”,為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注入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依托技術成果轉化交易等活動,安徽創新館不斷探索科技招商“市場化”新模式,組織開發“展商——成果——需求——對接——項目簽約”一體化信息服務系統,加速全國高企、優質科技成果、科研人才等在安徽匯集。今年在合肥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安徽)科交會期間,安徽創新館組織“藍馬甲”技術經理人“淘金團”,以“價值發掘者”和“資源調度者”的雙重身份,累計挖掘成果產業化項目245項,達成合作意向24項,意向金額7.3億元。
探索推動創新“新路徑”
推動創新,需要不斷強化科技要素資源向基層流動。
近年來,安徽創新館探索“城市合伙人”模式,在加速安徽科技大市場全省全覆蓋的同時,著重推動科技要素向縣域流動,幫助全省縣區對接國內外科技創新資源。該館會同上市公司元六鴻遠、深圳架橋資本等組建投研孵一體的合肥協同半導體產業研究院、微納系統集成技術創新研究院,獲批合肥市首批概念驗證中心,建設省科技創新企業上市加速孵化中心,深度參與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分中心、省產業研究院前期組建方案研究及起草工作。這些研究院、概念驗證中心,為基層開展成果驗證、需求挖掘、項目引進、企業孵化等提供了專業科技服務。截至目前,該館已累計服務縣區產業園區197個。今年以來,安徽創新館、安徽科技大市場公司聯合合肥市工信局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人才培訓工作,增設“縣區專場”,緊密結合屬地企業需求,加快推動合肥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另一方面,安徽創新館堅持市場化、專業化,連續舉辦、承辦中國(安徽)科交會、合肥市“科里科氣”科創薈、宋慶齡少年兒童未來科學日等活動。累計活動舉辦次數較2020年增長1252%,吸引國內外上萬家次科技企業來安徽參展參會。
鏈動全國科創服務生態
科創生態構建,全國一盤棋。
安徽創新館牽頭在合肥發起成立全國科技大市場聯盟,首批成員單位涵蓋中國技術交易所、上海技術交易所等17個省市72余家科技大市場及專業服務機構。與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澳門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成立皖澳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
該館組織開展“四進三就地”(即進高校院所、進產業園區、進龍頭企業、進投資機構,推動成果就地轉化、就地交易、就地應用)常態化成果挖掘征集活動,與國內外300多家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投資機構等建立合作。加強與德國弗朗霍夫協會、瑞士伯爾尼大學等國際知名機構合作,組建中瑞生物免疫技術創新中心、斯圖加特GTC中國技術轉移中心。
該館參與發起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服務戰略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及中部技術市場聯盟,當選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重大科創平臺聯盟首屆副理事長單位。與上海重要產品追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戰略合作,推動長三角科創資源跨區域聯動。獲批深交所安徽創新基地,引進杭州璟佑資本、浙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入駐,與浙江銀杏谷資本、省種子基金等聯合成立2億元的安徽科技大市場成果轉化基金,承接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融合點”行動安徽活動、省委金融辦“萬企融資對接”系列品牌活動等。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郜征 通訊員 黃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