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傾盆的深夜,手電光束在雨幕中艱難穿行,深及大腿的積水里,一個堅毅身影率先沖鋒,“城管藍”隊伍緊隨其后。他們涉險排澇、搜尋被困居民,全力守護萬家燈火。這位挺身而出的英雄,正是全國模范退役軍人、舒城縣城市管理局執法大隊大隊長朱思春。從邊防哨所的橄欖綠到城市街頭的城管藍,他始終踐行“退役不褪色,轉崗不轉志”的誓言,在平凡崗位書寫不凡篇章。
危急時刻,無畏沖鋒的“守護神”
7月17日深夜,舒城城區突遭暴雨內澇。朱思春迅速帶領隊員投入戰斗,調度設備、排險、轉移群眾、搶救財物。當被轉移的老人說出“有你在,我們心里就踏實了”,這份信任是他日復一日擔當換來的勛章。
朱思春的勇敢擔當源于12年軍旅生涯。1997年,18歲的他加入寧波市武警公安邊防支隊,在浙東沿海,他憑借出色表現,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獲評“優秀士官”6次,還成為浙江省“愛民固邊”先進典型。部隊不僅錘煉了他“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品質,更將“守護人民”的信念深深刻入他的靈魂。“部隊教會我,任何崗位的核心使命都是守護人民。”他時常這樣說道。
“應急處突,城管隊伍必須拉得出、頂得上!”這是朱思春的行動準則。在歷年與水災雪災的戰斗中,他累計調度車輛1600余輛次,組織3500多人次并肩作戰,安全轉移受災群眾600多名,保全群眾財產價值2000多萬元。群眾口中的“守護神”,是以朱思春為代表的城管人用血肉之軀筑起的堅固堤壩。
攻堅克難,智勇雙全的“智多星”
守護城市安寧,不僅需要應急處突的勇毅,更需日常管理中啃“硬骨頭”的智慧與擔當。面對城市管理難題,朱思春態度鮮明:“軍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城市秩序關乎民生福祉,這就是我的新戰場。”
2025年7月25日,梅河東路孔集村汽車修理廠拆遷談判陷入僵局。朱思春設身處地為老板周甫謀劃,耐心講解政策,爭取合理補償,甚至精算家中隱藏管線遷移費并爭取落實。經過2天政策宣傳、法律法規講解和5個小時真誠溝通,汗水浸透制服,周甫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朱大隊解釋得清楚明白,處處為我們著想,政府民生工程,我們一定配合!”
擔任大隊長以來,朱思春累計攻克城市頑疾1000余件,治理違規占道經營36000多次,規范非機動車停放25000多輛次。這些數字背后,是他每天12小時的高強度工作,是“軍人執行力”向“為民服務力”的生動轉化。
心系群眾,溫暖人心的“貼心人”
朱思春認為,執法不僅要有雷霆力度,更要有春風溫度。他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探索“剛性執法與柔性服務”并重之道。春秋北路與緯一路交叉口的臨時菜市場,菜販們曾飽受烈日炙烤。朱思春現場辦公,迅速安裝遮陽網,設立便民服務亭提供茶水納涼。攤販許令貴感慨:“搭了遮陽棚,菜不蔫了,環境干凈了,菜賣得也快了,大家伙兒都高興!”
他創新提出“三勤工作法”——勤走訪、勤溝通、勤管理,成功引導151處流動攤點、60處小吃專區規范經營。春節期間設置16處招工點,“三大考”期間設立65個便民點為學子撐起清涼綠蔭。小吃協會會長黃軍贊嘆:“朱大長牽頭成立舒城縣小吃協會,實行協會自治、規范經營,食品安全有保障,環境也更整潔。他處處為老百姓想,我們服氣!”
在城管大院,朱思春是204名退役軍人的“貼心站長”。他深諳戰友困境,為隊員楊圣文多方奔走爭取補助,手把手教彭潤生辦案,幫其家屬解決工作。兩百多次促膝長談、五十余起矛盾化解,他將隊伍鍛造成“內部融洽、心系百姓”的鐵軍。
朱思春辦公室墻上掛滿獎狀: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安徽省模范退役軍人……面對榮譽,他目光沉靜:“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只要群眾需要,我永遠是那個沖在最前線的兵!”從軍營到城市,他用腳步丈量責任,用行動守護安寧,為民服務的路,他將堅定地走下去。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許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