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有位音樂家公明儀,自幼有音樂天賦,琴藝高超,遠近聞名。他的琴聲,引得飛鳥駐足,招得溪流緩滯,攔得樵農停步。一日,他正在田間彈奏,見一頭黃牛正神態悠然地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起,便對著牛彈奏了一曲《清角之操》。此曲清越雅致,然而那牛依舊埋頭啃食,不為所動,眼皮都不曾抬一下。這就是成語“對牛彈琴”的來歷。其實這個成語只取自這個故事的上半部分,那么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故事更精彩的下半部分。公明儀見狀并不灰心,他走到牛身旁,細細觀察,見牛不慌不忙,偶爾甩甩尾巴,驅趕蚊蠅。公明儀沉思良久,忽有所悟。他再次坐下,指尖輕撥琴弦,這一次,他不再彈奏《清角之操》,而是模仿起剛剛在牛身邊所聽的聲音——嗡嗡的蚊蠅振翅聲、哞哞的牛犢呼喚聲、風吹草葉的沙沙聲、溪水流淌的潺潺聲……這一次,牛緩緩抬起頭,耳朵豎起,眼睛直直地望向他。琴聲繼續,牛竟不再吃草,而是靜靜站立,尾巴輕輕擺動,仿佛聽得入迷。路過的人,無不驚訝:“怪哉!牛竟聽琴了?”
該成語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琴曲,只能聽那些“蚊虻之聲”“孤犢之鳴”。但在了解完整的故事之后,我們會客觀地發現,牛不聽《清角之操》,不是牛的問題,而是曲子不合它的心。換了它感興趣的調子,它自然而然愿意聽了。這和俗語“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屬于沒有看準對象,實在是“亂彈琴”。在不了解“聽眾”的時候就彈琴,難免會產生“曲高和寡”的場面。
我想,教育亦是如此。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否則等于白費口舌 。在交談時,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話題,唯有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如果離開這個基點,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說得理正詞直,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
我見過許多父母,對著孩子苦口婆心,動輒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講盡道理,如同對著牛彈奏高雅之曲,孩子充耳不聞,兩眼茫然,心思早已飛到九霄云外。父母便怒,斥責孩子頑劣,不堪教化。可曾想過,或許不是孩子不愿聽,而是我們的話,根本不曾入其心?但孩子不聽,未必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的話,不合他們的耳,不合他們的心。
因材施教,方為良師。每個孩子的心,都像藏滿奇珍異寶的山洞,而教育的方式,便是一張藏寶圖。若藏寶圖有誤,再用心也找不到山洞;若藏寶圖正確,循著路線,便可挖出寶藏。可惜許多父母師長,只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彈琴”,在他們的角度來看,若孩子不聽,便是“牛”,卻從未想過,“撫琴之人”或許該換一首“曲子”。
有的孩子愛動,你偏要他靜坐思考,他如何聽得進?不妨先讓他跑夠了,再引導他思考奔跑的學問;有的孩子愛涂鴉,你偏要他背詩,他如何記得住?不如讓他在畫中題詩,詩畫相融,自然領悟;有的孩子沉默寡言,你偏要他當眾演講,他如何不懼?不如先讓他在日記中表達,待信心足了,再慢慢開口;有的孩子……
教育之道,核心不在于讓孩子聽懂我們的曲子,而在于我們能否找到適合孩子的節奏。可謂“非子不聞,不合其心矣”。若能明白這一點,教育便不再是強迫,而是一場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升華了。
(
李本蘭)
【橙美文】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8-13 08:45:47
戰國時代,有位音樂家公明儀,自幼有音樂天賦,琴藝高超,遠近聞名。他的琴聲,引得飛鳥駐足,招得溪流緩滯,攔得樵農停步。一日,他正在田間彈奏,見一頭黃牛正神態悠然地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起,便對著牛彈奏了一曲《清角之操》。此曲清越雅致,然而那牛依舊埋頭啃食,不為所動,眼皮都不曾抬一下。這就是成語“對牛彈琴”的來歷。其實這個成語只取自這個故事的上半部分,那么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故事更精彩的下半部分。公明儀見狀并不灰心,他走到牛身旁,細細觀察,見牛不慌不忙,偶爾甩甩尾巴,驅趕蚊蠅。公明儀沉思良久,忽有所悟。他再次坐下,指尖輕撥琴弦,這一次,他不再彈奏《清角之操》,而是模仿起剛剛在牛身邊所聽的聲音——嗡嗡的蚊蠅振翅聲、哞哞的牛犢呼喚聲、風吹草葉的沙沙聲、溪水流淌的潺潺聲……這一次,牛緩緩抬起頭,耳朵豎起,眼睛直直地望向他。琴聲繼續,牛竟不再吃草,而是靜靜站立,尾巴輕輕擺動,仿佛聽得入迷。路過的人,無不驚訝:“怪哉!牛竟聽琴了?”
該成語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琴曲,只能聽那些“蚊虻之聲”“孤犢之鳴”。但在了解完整的故事之后,我們會客觀地發現,牛不聽《清角之操》,不是牛的問題,而是曲子不合它的心。換了它感興趣的調子,它自然而然愿意聽了。這和俗語“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屬于沒有看準對象,實在是“亂彈琴”。在不了解“聽眾”的時候就彈琴,難免會產生“曲高和寡”的場面。
我想,教育亦是如此。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否則等于白費口舌 。在交談時,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話題,唯有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如果離開這個基點,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說得理正詞直,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
我見過許多父母,對著孩子苦口婆心,動輒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講盡道理,如同對著牛彈奏高雅之曲,孩子充耳不聞,兩眼茫然,心思早已飛到九霄云外。父母便怒,斥責孩子頑劣,不堪教化。可曾想過,或許不是孩子不愿聽,而是我們的話,根本不曾入其心?但孩子不聽,未必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的話,不合他們的耳,不合他們的心。
因材施教,方為良師。每個孩子的心,都像藏滿奇珍異寶的山洞,而教育的方式,便是一張藏寶圖。若藏寶圖有誤,再用心也找不到山洞;若藏寶圖正確,循著路線,便可挖出寶藏。可惜許多父母師長,只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彈琴”,在他們的角度來看,若孩子不聽,便是“牛”,卻從未想過,“撫琴之人”或許該換一首“曲子”。
有的孩子愛動,你偏要他靜坐思考,他如何聽得進?不妨先讓他跑夠了,再引導他思考奔跑的學問;有的孩子愛涂鴉,你偏要他背詩,他如何記得住?不如讓他在畫中題詩,詩畫相融,自然領悟;有的孩子沉默寡言,你偏要他當眾演講,他如何不懼?不如先讓他在日記中表達,待信心足了,再慢慢開口;有的孩子……
教育之道,核心不在于讓孩子聽懂我們的曲子,而在于我們能否找到適合孩子的節奏。可謂“非子不聞,不合其心矣”。若能明白這一點,教育便不再是強迫,而是一場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升華了。
(
李本蘭)
戰國時代,有位音樂家公明儀,自幼有音樂天賦,琴藝高超,遠近聞名。他的琴聲,引得飛鳥駐足,招得溪流緩滯,攔得樵農停步。一日,他正在田間彈奏,見一頭黃牛正神態悠然地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起,便對著牛彈奏了一曲《清角之操》。此曲清越雅致,然而那牛依舊埋頭啃食,不為所動,眼皮都不曾抬一下。這就是成語“對牛彈琴”的來歷。其實這個成語只取自這個故事的上半部分,那么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故事更精彩的下半部分。公明儀見狀并不灰心,他走到牛身旁,細細觀察,見牛不慌不忙,偶爾甩甩尾巴,驅趕蚊蠅。公明儀沉思良久,忽有所悟。他再次坐下,指尖輕撥琴弦,這一次,他不再彈奏《清角之操》,而是模仿起剛剛在牛身邊所聽的聲音——嗡嗡的蚊蠅振翅聲、哞哞的牛犢呼喚聲、風吹草葉的沙沙聲、溪水流淌的潺潺聲……這一次,牛緩緩抬起頭,耳朵豎起,眼睛直直地望向他。琴聲繼續,牛竟不再吃草,而是靜靜站立,尾巴輕輕擺動,仿佛聽得入迷。路過的人,無不驚訝:“怪哉!牛竟聽琴了?”該成語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琴曲,只能聽那些“蚊虻之聲”“孤犢之鳴”。但在了解完整的故事之后,我們會客觀地發現,牛不聽《清角之操》,不是牛的問題,而是曲子不合它的心。換了它感興趣的調子,它自然而然愿意聽了。這和俗語“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屬于沒有看準對象,實在是“亂彈琴”。在不了解“聽眾”的時候就彈琴,難免會產生“曲高和寡”的場面。我想,教育亦是如此。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否則等于白費口舌。在交談時,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話題,唯有這樣,才能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如果離開這個基點,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說得理正詞直,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我見過許多父母,對著孩子苦口婆心,動輒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講盡道理,如同對著牛彈奏高雅之曲,孩子充耳不聞,兩眼茫然,心思早已飛到九霄云外。父母便怒,斥責孩子頑劣,不堪教化。可曾想過,或許不是孩子不愿聽,而是我們的話,根本不曾入其心?但孩子不聽,未必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的話,不合他們的耳,不合他們的心。因材施教,方為良師。每個孩子的心,都像藏滿奇珍異寶的山洞,而教育的方式,便是一張藏寶圖。若藏寶圖有誤,再用心也找不到山洞;若藏寶圖正確,循著路線,便可挖出寶藏。可惜許多父母師長,只會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彈琴”,在他們的角度來看,若孩子不聽,便是“牛”,卻從未想過,“撫琴之人”或許該換一首“曲子”。有的孩子愛動,你偏要他靜坐思考,他如何聽得進?不妨先讓他跑夠了,再引導他思考奔跑的學問;有的孩子愛涂鴉,你偏要他背詩,他如何記得住?不如讓他在畫中題詩,詩畫相融,自然領悟;有的孩子沉默寡言,你偏要他當眾演講,他如何不懼?不如先讓他在日記中表達,待信心足了,再慢慢開口;有的孩子……教育之道,核心不在于讓孩子聽懂我們的曲子,而在于我們能否找到適合孩子的節奏。可謂“非子不聞,不合其心矣”。若能明白這一點,教育便不再是強迫,而是一場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升華了。(李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