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異錄》記載一個故事:段成式馳獵,饑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喻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珍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無心炙。
“彘臛”,是豬肉羹;“五味不具”,是指不加任何調料;“五鼎”,泛指貴重美食。偶遇村中老姥,所做豬肉羹不加任何調料,味道之美,超過貴族們才能享受的五鼎美食,何也?段成式認為是老姥“無心”,沒有刻意為之,故爾,名之曰“無心炙”。
這里面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老姥“無心”之下,得以“存其本然,保其本味”。存其本然,才保住了本味——新鮮的肉香。
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都會煮一只豬頭的。父親將豬頭卸塊,放入大鐵鍋中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只清水煮。慢火慢燉,火到豬頭爛,一提頭骨,豬肉簌然而下,為佳。
這個清水煮肉的過程,肉近熟時,肉香開始緩緩散溢,房門打開,滿庭院彌漫濃濃肉香,直叫人饞涎欲滴。熱食黏糯、濃香,那種鮮明的豬肉香,單純、明凈,如一道明亮的光,照徹人的味蕾。冷食更佳,切片,夾一片放入口中,緩緩咀嚼,那股特有的勁道,裹挾著鮮明的豬肉香,如一陣秋風颯然而至,爽透極了。
以之佐餐、佐酒,俱佳。
而如今,食品店或者肉食攤上賣的豬頭肉呢?也香,主要是佐料香,五味雜陳,什么都有,就是沒有該有的“肉香”。料香,掩蓋甚至遮蔽了肉香,使得一塊豬肉,完全失其本然味道。
美食如此,為文,為人,亦是如此。
《菜根譚》言:文章恰好,人品本然。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文章之道,第一文詞要通,所謂的“字通句順”。恰到好處,便是一種美。但為文之核心,文詞之上,更在“修辭立其誠”。一篇文章,要有真情真意。真情,在于合乎“人情”;真意,在于合乎“物理”。一篇文章,文通字順,合于“人情物理”,便是“恰好”。
若然,文無“真情真意”,而只是一味雕章琢句,雅則雅矣,卻失之于雕琢,走向偽飾。猶如沐猴而冠,摘下禮冠,到底還是一只猴啊。
為文如此,為人亦然。
社會中的人,多偽。偽,是一種修飾,也是一種保護,原本無可厚非。但到底,還是失了一份做人的真醇。偽,在自己,是多了一份保護,在別人,卻是多了一份提防,你防我防,終至,防不勝防。于是,“偽”了的,就不只是一個人,不只是你我他,而是整個社會。而一個虛偽的社會,是可怕的,也是極其危險的。
故而,去“偽”,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的。而去“偽”,首先就應該從一個人自身做起。脫去偽飾,還其本真,保有一顆真醇之心,以真情、真誠待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然,素樸,美在本真,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做一個赤子之人,于是,偽飾除矣。所謂“本然”,庶幾乎近矣。
至味本然,至人,更需追求“本然”。
(路來森)
【橙美文】至味本然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8-13 08:44:51
《清異錄》記載一個故事:段成式馳獵,饑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喻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珍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無心炙。
“彘臛”,是豬肉羹;“五味不具”,是指不加任何調料;“五鼎”,泛指貴重美食。偶遇村中老姥,所做豬肉羹不加任何調料,味道之美,超過貴族們才能享受的五鼎美食,何也?段成式認為是老姥“無心”,沒有刻意為之,故爾,名之曰“無心炙”。
這里面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老姥“無心”之下,得以“存其本然,保其本味”。存其本然,才保住了本味——新鮮的肉香。
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都會煮一只豬頭的。父親將豬頭卸塊,放入大鐵鍋中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只清水煮。慢火慢燉,火到豬頭爛,一提頭骨,豬肉簌然而下,為佳。
這個清水煮肉的過程,肉近熟時,肉香開始緩緩散溢,房門打開,滿庭院彌漫濃濃肉香,直叫人饞涎欲滴。熱食黏糯、濃香,那種鮮明的豬肉香,單純、明凈,如一道明亮的光,照徹人的味蕾。冷食更佳,切片,夾一片放入口中,緩緩咀嚼,那股特有的勁道,裹挾著鮮明的豬肉香,如一陣秋風颯然而至,爽透極了。
以之佐餐、佐酒,俱佳。
而如今,食品店或者肉食攤上賣的豬頭肉呢?也香,主要是佐料香,五味雜陳,什么都有,就是沒有該有的“肉香”。料香,掩蓋甚至遮蔽了肉香,使得一塊豬肉,完全失其本然味道。
美食如此,為文,為人,亦是如此。
《菜根譚》言:文章恰好,人品本然。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文章之道,第一文詞要通,所謂的“字通句順”。恰到好處,便是一種美。但為文之核心,文詞之上,更在“修辭立其誠”。一篇文章,要有真情真意。真情,在于合乎“人情”;真意,在于合乎“物理”。一篇文章,文通字順,合于“人情物理”,便是“恰好”。
若然,文無“真情真意”,而只是一味雕章琢句,雅則雅矣,卻失之于雕琢,走向偽飾。猶如沐猴而冠,摘下禮冠,到底還是一只猴啊。
為文如此,為人亦然。
社會中的人,多偽。偽,是一種修飾,也是一種保護,原本無可厚非。但到底,還是失了一份做人的真醇。偽,在自己,是多了一份保護,在別人,卻是多了一份提防,你防我防,終至,防不勝防。于是,“偽”了的,就不只是一個人,不只是你我他,而是整個社會。而一個虛偽的社會,是可怕的,也是極其危險的。
故而,去“偽”,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的。而去“偽”,首先就應該從一個人自身做起。脫去偽飾,還其本真,保有一顆真醇之心,以真情、真誠待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然,素樸,美在本真,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做一個赤子之人,于是,偽飾除矣。所謂“本然”,庶幾乎近矣。
至味本然,至人,更需追求“本然”。
(路來森)
《清異錄》記載一個故事:段成式馳獵,饑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喻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珍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無心炙。“彘臛”,是豬肉羹;“五味不具”,是指不加任何調料;“五鼎”,泛指貴重美食。偶遇村中老姥,所做豬肉羹不加任何調料,味道之美,超過貴族們才能享受的五鼎美食,何也?段成式認為是老姥“無心”,沒有刻意為之,故爾,名之曰“無心炙”。這里面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老姥“無心”之下,得以“存其本然,保其本味”。存其本然,才保住了本味——新鮮的肉香。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都會煮一只豬頭的。父親將豬頭卸塊,放入大鐵鍋中慢煮,不加任何佐料,只清水煮。慢火慢燉,火到豬頭爛,一提頭骨,豬肉簌然而下,為佳。這個清水煮肉的過程,肉近熟時,肉香開始緩緩散溢,房門打開,滿庭院彌漫濃濃肉香,直叫人饞涎欲滴。熱食黏糯、濃香,那種鮮明的豬肉香,單純、明凈,如一道明亮的光,照徹人的味蕾。冷食更佳,切片,夾一片放入口中,緩緩咀嚼,那股特有的勁道,裹挾著鮮明的豬肉香,如一陣秋風颯然而至,爽透極了。以之佐餐、佐酒,俱佳。而如今,食品店或者肉食攤上賣的豬頭肉呢?也香,主要是佐料香,五味雜陳,什么都有,就是沒有該有的“肉香”。料香,掩蓋甚至遮蔽了肉香,使得一塊豬肉,完全失其本然味道。美食如此,為文,為人,亦是如此。《菜根譚》言:文章恰好,人品本然。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文章之道,第一文詞要通,所謂的“字通句順”。恰到好處,便是一種美。但為文之核心,文詞之上,更在“修辭立其誠”。一篇文章,要有真情真意。真情,在于合乎“人情”;真意,在于合乎“物理”。一篇文章,文通字順,合于“人情物理”,便是“恰好”。若然,文無“真情真意”,而只是一味雕章琢句,雅則雅矣,卻失之于雕琢,走向偽飾。猶如沐猴而冠,摘下禮冠,到底還是一只猴啊。為文如此,為人亦然。社會中的人,多偽。偽,是一種修飾,也是一種保護,原本無可厚非。但到底,還是失了一份做人的真醇。偽,在自己,是多了一份保護,在別人,卻是多了一份提防,你防我防,終至,防不勝防。于是,“偽”了的,就不只是一個人,不只是你我他,而是整個社會。而一個虛偽的社會,是可怕的,也是極其危險的。故而,去“偽”,是必然的,也是應該的。而去“偽”,首先就應該從一個人自身做起。脫去偽飾,還其本真,保有一顆真醇之心,以真情、真誠待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然,素樸,美在本真,以一顆赤子之心,去做一個赤子之人,于是,偽飾除矣。所謂“本然”,庶幾乎近矣。至味本然,至人,更需追求“本然”。(路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