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我省多所高校以暑期社會實踐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生動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課”活動。高校學子們深入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地,聆聽歷史回響,感悟精神偉力。
淮南師范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走進安徽淮南壽縣小甸鎮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在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碑前,師生們與紀念館負責人展開深度訪談。深刻理解“革命理想如何轉化為群眾動員的力量”,思想的交鋒讓“忠誠、奮斗、為民”的精神內核愈發清晰。隨后,師生代表敬獻花籃的鞠躬禮、全體黨員高舉右拳的宣誓聲,將歷史場景與現實責任交織。團隊還通過此次實地調研,制作了《小甸集特支故事匯》系列短視頻,用動畫還原特支成立場景,用視頻記錄調研見聞,將“革命先輩的青春選擇”與“當代青年的人生考題”并置討論。“我們想讓同齡人知道,百年前的青年如何用熱血回答‘中國向何處去’,而今天的我們該如何用奮斗回應‘民族如何復興’”,學生黨員司杰道出了創作初衷。隨隊輔導員趙敏表示,當學生走進紅色沃土理解“信仰的重量”,在鄉村振興一線看見“奮斗的價值”,個人成長便與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自然相連。
在“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鳳陽縣小崗村,滁州學院“行走的思政課堂”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師生圍坐在“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宏昌家后院,認真聆聽嚴宏昌爺爺關于“紅手印”的故事。如今,小崗村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地標。實踐隊隊長、滁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學生徐學宇告訴記者,他們通過調研了解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小崗村的巨變,看到了當地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在這里,我們深刻領悟到什么是‘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進一步理解了老師在課堂上講的‘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內涵。”徐學宇說。
蕪湖市繁昌區中分村里,79歲的退休教師徐孝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安徽師范大學數統學院“雷鋒驛站”實踐團隊的青年人們。在新四軍第三支隊司令部舊址,徐老生動地講述了繁昌保衛戰的鐵血精神與革命先輩事跡。58年來他義務講解近7000場,接待訪客30余萬人次。
在中分村,團隊成員除了將調研成果轉化為主題展覽和宣講素材外,還為中分村的孩子帶來了沉浸式的紅船精神課堂。課堂上,大學生隊員們通過歷史影像與情景互動,帶領小朋友在探討中領悟首創、奮斗、奉獻精神的內涵。隊員們還精心設計“紅船精神伴我行”實踐問卷,引導小朋友們從學習探索、體育鍛煉、班級服務、幫扶同學等細微處踐行紅色基因,培育奉獻情懷。(記者 陳婉婉 實習生 喬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