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纏繞著枯枝,垃圾堆積如山,蚊蠅嗡嗡亂飛……曾經,紫云花園對面的這片荒地是居民們避之不及的“衛生死角”。誰能想到,短短45天,這里竟搖身一變,成了整潔有序的便民停車場,不僅徹底改善了環境,還解決了周邊商戶的停車難題。
這片荒地位于錦繡里商圈核心,因長期缺乏管理,逐漸淪為“三不管”地帶。附近便利店老板高師傅無奈地說:“與其說是荒地,不如說是露天垃圾場,夏天那股腐臭味,隔著老遠都能聞到。”更讓商戶頭疼的是停車亂象,車輛隨意停放導致交通堵塞,居民商戶經常寸步難行。據統計,該區域的環境衛生投訴量曾占社區總量的40%。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錦繡中心天門湖社區在走訪中了解到居民和商戶的訴求后,迅速成立專項工作組,一場環境改造攻堅戰就此打響。通過召開居民議事會、商戶座談會,多種方式廣泛收集意見,最終確定了“清障—硬化—規劃—智管”的改造方案。改造初期,工作組調用32車次清運車,移栽15棵樹木,清理垃圾雜物超20噸,徹底清除了多年的衛生頑疾。隨后,根據大數據分析和實地考察,科學劃分出48個標準車位,并設置了新能源車專屬區域。為實現長效管理,停車場安裝了車牌識別系統,接入社區智慧平臺,實行“先預約、后停車”的智能化管理模式。
如今,走進改造后的停車場,平整的地面、清晰的停車線、有序停放的車輛,讓人眼前一亮。環境的改善立竿見影,蚊蟲密度下降了90%,第三方測評顯示居民環境衛生滿意度從35%飆升至95%。周邊商戶更是直接受益,餐館翻臺率提升了120%,便利店客流量增長了85%,“停車便利”成了商圈吸引顧客的新招牌。為了維護改造成果,商戶們還自發成立了“自治聯盟”,共同制定錯峰停車公約。
這場從荒地到便民停車場的蛻變,不僅是一次城市治理精細化行動,更是社區治理為民初心的生動實踐。錦繡中心表示,未來還將繼續推進二期工程,計劃增設充電樁、休閑座椅等設施,將這里打造成“停車+休閑”一體化的便民空間,讓這片曾經的“城市傷疤”,持續煥發出幸福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