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達76.7萬處,其中市縣級及未定級文物占比超過90%。大量未定級文物星星點點散落鄉野。“低級別”并不意味著“低價值”,它們同樣是蘊含豐富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寶貝”。
為賡續千年古鎮獨特文脈,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歙縣三陽鎮將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與徽派民居風貌專項整治緊密結合,展開一場促進歷史肌理與現代生活和諧共生的守護行動。
歙縣三陽鎮歷史悠久,轄區內除已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外,尚存眾多承載著豐富歷史信息與文化記憶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點。這些“未戴桂冠的寶貝”與星羅棋布的徽派古民居,共同構成了三陽古鎮獨特的歷史風貌景觀,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然而,部分文物點因年代久遠、保護力度不均,存在安全隱患;同時,一些新建或改建的民居,在風貌上與整體環境協調性不足,影響了徽韻古鎮的整體性、原真性。
三陽鎮以文物安全為先,轄區內的三陽村、葉村、竹鋪村、中村被納入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試點輻射片區,97處文物被列入保養修繕范圍。通過“產權人委托申報—鎮級審核—縣級統籌”三級流程嚴格把控方案,確保徽派建筑原真性修復,對屋頂坍塌、梁柱腐朽等險情實施加固、修繕。文物“修舊如舊”,更通過功能置換賦予其生產生活屬性,讓“靜態守護”變成“活態傳承”。
依據《黃山市徽州古建筑保護條例》及《歙縣徽派民居風貌專項整治行動方案》,三陽鎮對中國傳統村落、省級傳統村落、高速公路、高鐵、湖田山景區等可視范圍內的屋頂違法搭建及影響徽派民居風貌和安全的屋頂搭建開展重點整治。鼓勵引導采用傳統材料與工藝如粉墻黛瓦、馬頭墻、磚木石雕等,確保新建、改造建筑與周邊文物環境、古鎮整體風貌和諧統一。
在三陽鎮,文物點周邊均劃定了必要的建設控制地帶,新建、改建活動被明確了風貌協調要求與高度體量限制,以確保文物歷史環境不受建設性破壞。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護。以修繕好的村落老屋資源為杠桿,可以撬動包括山、水、林、田等生態資源和歷史人文資源,進行多種業態融合。三陽鎮文物保護與和美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銜接,成為探索發展徽州建筑研學、非遺體驗、鄉村民宿活化利用的新路徑,在搶救珍貴物質遺存的同時,仔細守護一方水土的文化靈魂。
(本報記者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