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壺安民化糾紛,一杯香茶促和諧。”在淮北市有這樣一個古鎮,雖然不產茶,但茶文化濃厚,最讓人稱奇的是,當地村民“不去衙門去茶館”的習俗。近日,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跟隨2025年“政協江淮行”采訪團來到淮北市臨渙古鎮,探秘該鎮如何憑借“一杯茶”化解鄰里糾紛以及老百姓的難題。
連心茶室構建“茶桌議事”機制
淮北市濉溪縣臨渙古鎮又名古茶鎮,是一個具有4000余年歷史的古鎮,當地村民有喝“棒棒茶”(用茶梗煮的茶)的習俗。“我們這兒的飲茶習俗可以追溯到明代,迄今已有六百余年歷史。”今年63歲的王士宏是濉溪縣政協委員,也是“一杯茶調解法”主要創始人。據其介紹,臨渙古鎮現有20多家茶館,“這些茶館不僅是群眾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也是人們評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間輿論場,所以當地村民一直保留著‘不去衙門去茶館’的習俗。”
2015年2月,濉溪縣相關部門根據臨渙茶文化的特點,在怡心茶樓、城隍廟茶樓設立2處“連心茶室”;臨渙鎮政協活動組也積極參與“和諧茶室”建設,將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前移至老百姓的身邊,設立臨渙鎮政協連心茶室。經過多年實踐,這些充滿煙火氣的“連心茶室”不但打破了傳統政務溝通模式,構建起“茶桌議事”的親民機制,也成為政協委員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生動縮影。
“人與人之間就是一杯茶的距離,大家各讓一步,便能‘杯茶釋前嫌,一笑泯恩仇’。”據王士宏介紹,該鎮鎮政協委員中不但有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安徽好人,還有黨委、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宗教界人士、致富帶頭人等,“大家立足自身職業優勢和在群眾中的良好威信,從群眾反映的訴求中發現履職線索,在茶館中調停、化解基層常見的爭地、贍養、民間借貸等糾紛矛盾。”
政協委員組團坐鎮茶室化解糾紛矛盾
去年7月,村民老閆用無人機給玉米噴灑除草劑,飄到了隔壁老徐家田里,導致300多畝大豆絕收,村干部幾次調解未果。王士宏接到求助后,便邀請雙方到茶室喝杯茶聊聊天,最終達成了賠償事宜。“多虧了王士宏委員的團隊,否則,我家這糾紛不知何時能解決。”記者在“委員連心茶室”采訪時偶遇了前來道謝的崔女士。據其介紹,去年6月,她的孩子在學校被別的孩子撞到,面部受傷較重,“前期治療時,對方支付了部分醫療費用。但后續的治療費較高(6000多元),對方不愿意承擔。”多次溝通無果后,崔女士慕名找到了王士宏求助。王士宏在了解了雙方的情況后,僅通過兩次調解,就化解了這場糾紛。
據悉,“委員連心茶室”自掛牌之初,就開設了社情民意反映日,五位政協委員輪流值班接待上門反映情況的群眾。臨渙鎮委員聯絡組每季度至少開展一次調研、視察,在與群眾深入交流的過程中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委員們則通過大會發言、提交提案、寫社情民意等方式,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安裝交通指示燈、橋梁維修、名泉保護等問題。“此前,有位村民在喝茶時隨口提到村口橋梁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委員們聞訊立即形成提案,推動相關部門解決。僅用兩個月就完成危橋改造,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王士宏告訴記者,類似的事例在連心茶室里經常出現,當地也涌現出一批民間調解能手,第一時間化解鄰里矛盾糾紛。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連心茶室”除了打造“一杯茶”七步調解法,還創新“以茶為媒”用方言俚語解讀政策。據介紹,當地的政協委員會每周定期“坐診”,與群眾圍坐一桌,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案例,把法律知識、涉農政策等傳遞給當地村民。“比如,在宣傳土地流轉政策時,委員們結合本地實際,用‘土地入股像合伙做生意’這樣的比喻,讓群眾秒懂政策利好。”王士宏告訴記者,調解糾紛,是為了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理論宣講,是為了讓群眾更好地理解國家政策,凝聚發展共識。“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將繼續在調解糾紛與理論宣講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姜志遠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