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各種形式中,音樂更加純粹,更有抽象性,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跟人類的心靈聯系得更緊密,這也是音樂享有無上地位的原因。昔日高人常在撫琴之前,沐浴更衣,煮茶燃香,凝神屏息,意在與虛空溝通——清簡蒼茫,似于空中,絲絲縷縷,清泠虛凈。那縹縹緲緲的聲音,與茶的香氣一起,被吸入心脾和身體,融入了宇宙古穆幽暗的陰影。
古琴還有“十四宜談”:“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開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仙阜,憩容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古琴宜談之場景和情境,都可以品茶。古琴與茶,有相通之處,都是與天地自然相融的結果,琴有古風,茶有別意:古琴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諧與合一;茶,則是前世、今生、來世的統一——若以茶類來比喻,普洱是前世,綠茶是今生,紅茶是未來,茶的蛻變,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詮釋輪回,完成宿命的演義。人撫琴或呷茶,其實是融匯和抒發不平之氣——琴是因不平而鳴,茶是因沉郁而求當下。
姿態亦相似。彈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幾案,或置于膝上,呈現端莊、從容、謙和、自在的坐姿。無須扭捏俯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派淡定自然,與茶飲相同。
撫琴,更像是捕風——風在聲音之中;喝茶,更像是捉影——影是唇齒之香。
“月出鳥棲盡,寂然坐松林。香煙裊娜散,撫琴憶中和。”這一首詩,是我寫的。也不是寫,一想到中國古典文化的一些意象,只要一想到劍膽琴心茶別意,那種帶有某種玄妙意象的詩句,就情不自禁地浮出水面。
喝茶時想:古典社會,因為理性和科學精神不足,若沒有好的“三觀”和信仰,很容易滑入“魔道”。傳統社會,理性和邏輯缺乏,經常入魔入魅,自欺欺人。比如陰陽五行八卦學說,屢屢自說聰明,以為無限廣大神秘皆可以預知,實在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網上看見有人別出心裁詮釋“白茶”,以為白茶之汁水走的是太陰脈,路徑是肺經,而以“陰陽五行”觀點,肺在五行上屬金,屬白,所以稱之為“白茶”。如此強詞奪理,實在是生硬艱澀、胡說八道、不知害臊。
成語“自欺欺人”有概括性,也將意義簡單化、概念化了。人在這世界上,本質上總會陷入三種局面:無知識和力量時,被人欺;有知識和力量時,欺人;若不知廣大和渺小,無覺悟和明白時,自欺。
茶有“魅”,如光澤、顏料、形容詞;也如神話、故事、寓言。歷史從中世紀進入現代化,有很多東西要“去魅”,比如說舊醫也好、武術也好,因為行進過程中,會有很多“灰塵”落入,必須擦拭,若“醫武不仁”,肯定會后患無窮。
去魅,重點是理性精神、科學態度。茶道,偏向于藝術,屬于模糊的、主觀的、文化的,非理性和科學的,雖然有“魅”,可是大多可以看作儀式,看作浪漫、理念和幻想。若其中有靜美,有弦外之音,奢侈而虛玄,又何必機械看待呢?
茶,唐煎、宋點、明淹,即唐朝以煎茶為主,宋朝以點茶為主,明清之后,以淹泡為主。為什么明朝之后,包括器物在內的審美,有一個簡約和潔凈的變化?究其內在之“理”,既有世俗化的便捷,也有讀書人潔凈和清簡審美的引導。宋元之時,受理學的影響,中國藝術精神廣渺而浩大,整體基調是無畏和自由。從兩朝山水畫就可以看出,那些浩渺空靈的畫面,擔負著蒼茫的宇宙意識,充溢著“物我兩忘”的夢幻之光,也寄寓了人類對于萬事萬物的深情。明之后,由于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中國藝術哲學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由浩渺轉為狹隘,由空靈轉為實用,由簡潔轉為繁復;由幽靜、抽象的哲學沉思轉入現實的享樂。雖然“陽明心學”對于人自身有著解放束縛的意義,可是幾番起落之后,終究歸于沉寂,沒有在社會中形成主旋律,只是在部分詩人、畫師和藝術家之中得以表現。
從藝術上來看,明之后的藝術,不論是繪畫、書法、雕塑或建筑,已失去了內在蓬勃的生命感,缺失了漢唐那種磅礴、大氣、飛揚、雄渾的氣象,已讓位于小情、小景、小情緒、小感受。自魏晉時代起的“氣韻生動”,變成了筆墨技巧;而宋元時深邃、蒼茫的宇宙意識,只留下小小幾圈趣味性的漣漪。這種越來越簡略的風格,雖然有某種高妙的靈魂,不過從整體上來說,似乎還是創造性的缺失,以及種族元氣的不足。
感覺本身,是既準確,也不準確。不過卻可以比,可以興。明代散茶盛行,瀹飲法的流行,使得飲茶方式簡化, 更加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茶事發展到明朝,已從唐宋時期宮廷、文士的雅尚與清玩,完全滲入社會日常生活,轉變為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明朝之后茶的狀態,以深刻的通感來感悟,既可以說是潔凈和清簡,也可以說是怯懦和害怕。
(趙焰)
【橙美文】茶的比興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6-09 08:16:47
藝術的各種形式中,音樂更加純粹,更有抽象性,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跟人類的心靈聯系得更緊密,這也是音樂享有無上地位的原因。昔日高人常在撫琴之前,沐浴更衣,煮茶燃香,凝神屏息,意在與虛空溝通——清簡蒼茫,似于空中,絲絲縷縷,清泠虛凈。那縹縹緲緲的聲音,與茶的香氣一起,被吸入心脾和身體,融入了宇宙古穆幽暗的陰影。
古琴還有“十四宜談”:“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開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仙阜,憩容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古琴宜談之場景和情境,都可以品茶。古琴與茶,有相通之處,都是與天地自然相融的結果,琴有古風,茶有別意:古琴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諧與合一;茶,則是前世、今生、來世的統一——若以茶類來比喻,普洱是前世,綠茶是今生,紅茶是未來,茶的蛻變,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詮釋輪回,完成宿命的演義。人撫琴或呷茶,其實是融匯和抒發不平之氣——琴是因不平而鳴,茶是因沉郁而求當下。
姿態亦相似。彈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幾案,或置于膝上,呈現端莊、從容、謙和、自在的坐姿。無須扭捏俯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派淡定自然,與茶飲相同。
撫琴,更像是捕風——風在聲音之中;喝茶,更像是捉影——影是唇齒之香。
“月出鳥棲盡,寂然坐松林。香煙裊娜散,撫琴憶中和。”這一首詩,是我寫的。也不是寫,一想到中國古典文化的一些意象,只要一想到劍膽琴心茶別意,那種帶有某種玄妙意象的詩句,就情不自禁地浮出水面。
喝茶時想:古典社會,因為理性和科學精神不足,若沒有好的“三觀”和信仰,很容易滑入“魔道”。傳統社會,理性和邏輯缺乏,經常入魔入魅,自欺欺人。比如陰陽五行八卦學說,屢屢自說聰明,以為無限廣大神秘皆可以預知,實在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網上看見有人別出心裁詮釋“白茶”,以為白茶之汁水走的是太陰脈,路徑是肺經,而以“陰陽五行”觀點,肺在五行上屬金,屬白,所以稱之為“白茶”。如此強詞奪理,實在是生硬艱澀、胡說八道、不知害臊。
成語“自欺欺人”有概括性,也將意義簡單化、概念化了。人在這世界上,本質上總會陷入三種局面:無知識和力量時,被人欺;有知識和力量時,欺人;若不知廣大和渺小,無覺悟和明白時,自欺。
茶有“魅”,如光澤、顏料、形容詞;也如神話、故事、寓言。歷史從中世紀進入現代化,有很多東西要“去魅”,比如說舊醫也好、武術也好,因為行進過程中,會有很多“灰塵”落入,必須擦拭,若“醫武不仁”,肯定會后患無窮。
去魅,重點是理性精神、科學態度。茶道,偏向于藝術,屬于模糊的、主觀的、文化的,非理性和科學的,雖然有“魅”,可是大多可以看作儀式,看作浪漫、理念和幻想。若其中有靜美,有弦外之音,奢侈而虛玄,又何必機械看待呢?
茶,唐煎、宋點、明淹,即唐朝以煎茶為主,宋朝以點茶為主,明清之后,以淹泡為主。為什么明朝之后,包括器物在內的審美,有一個簡約和潔凈的變化?究其內在之“理”,既有世俗化的便捷,也有讀書人潔凈和清簡審美的引導。宋元之時,受理學的影響,中國藝術精神廣渺而浩大,整體基調是無畏和自由。從兩朝山水畫就可以看出,那些浩渺空靈的畫面,擔負著蒼茫的宇宙意識,充溢著“物我兩忘”的夢幻之光,也寄寓了人類對于萬事萬物的深情。明之后,由于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中國藝術哲學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由浩渺轉為狹隘,由空靈轉為實用,由簡潔轉為繁復;由幽靜、抽象的哲學沉思轉入現實的享樂。雖然“陽明心學”對于人自身有著解放束縛的意義,可是幾番起落之后,終究歸于沉寂,沒有在社會中形成主旋律,只是在部分詩人、畫師和藝術家之中得以表現。
從藝術上來看,明之后的藝術,不論是繪畫、書法、雕塑或建筑,已失去了內在蓬勃的生命感,缺失了漢唐那種磅礴、大氣、飛揚、雄渾的氣象,已讓位于小情、小景、小情緒、小感受。自魏晉時代起的“氣韻生動”,變成了筆墨技巧;而宋元時深邃、蒼茫的宇宙意識,只留下小小幾圈趣味性的漣漪。這種越來越簡略的風格,雖然有某種高妙的靈魂,不過從整體上來說,似乎還是創造性的缺失,以及種族元氣的不足。
感覺本身,是既準確,也不準確。不過卻可以比,可以興。明代散茶盛行,瀹飲法的流行,使得飲茶方式簡化, 更加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茶事發展到明朝,已從唐宋時期宮廷、文士的雅尚與清玩,完全滲入社會日常生活,轉變為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明朝之后茶的狀態,以深刻的通感來感悟,既可以說是潔凈和清簡,也可以說是怯懦和害怕。
(趙焰)
藝術的各種形式中,音樂更加純粹,更有抽象性,更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跟人類的心靈聯系得更緊密,這也是音樂享有無上地位的原因。昔日高人常在撫琴之前,沐浴更衣,煮茶燃香,凝神屏息,意在與虛空溝通——清簡蒼茫,似于空中,絲絲縷縷,清泠虛凈。那縹縹緲緲的聲音,與茶的香氣一起,被吸入心脾和身體,融入了宇宙古穆幽暗的陰影。古琴還有“十四宜談”:“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開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仙阜,憩容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古琴宜談之場景和情境,都可以品茶。古琴與茶,有相通之處,都是與天地自然相融的結果,琴有古風,茶有別意:古琴追求的是天、地、人的和諧與合一;茶,則是前世、今生、來世的統一——若以茶類來比喻,普洱是前世,綠茶是今生,紅茶是未來,茶的蛻變,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詮釋輪回,完成宿命的演義。人撫琴或呷茶,其實是融匯和抒發不平之氣——琴是因不平而鳴,茶是因沉郁而求當下。姿態亦相似。彈琴者端坐于琴前,琴或置于幾案,或置于膝上,呈現端莊、從容、謙和、自在的坐姿。無須扭捏俯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派淡定自然,與茶飲相同。撫琴,更像是捕風——風在聲音之中;喝茶,更像是捉影——影是唇齒之香。“月出鳥棲盡,寂然坐松林。香煙裊娜散,撫琴憶中和。”這一首詩,是我寫的。也不是寫,一想到中國古典文化的一些意象,只要一想到劍膽琴心茶別意,那種帶有某種玄妙意象的詩句,就情不自禁地浮出水面。喝茶時想:古典社會,因為理性和科學精神不足,若沒有好的“三觀”和信仰,很容易滑入“魔道”。傳統社會,理性和邏輯缺乏,經常入魔入魅,自欺欺人。比如陰陽五行八卦學說,屢屢自說聰明,以為無限廣大神秘皆可以預知,實在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網上看見有人別出心裁詮釋“白茶”,以為白茶之汁水走的是太陰脈,路徑是肺經,而以“陰陽五行”觀點,肺在五行上屬金,屬白,所以稱之為“白茶”。如此強詞奪理,實在是生硬艱澀、胡說八道、不知害臊。成語“自欺欺人”有概括性,也將意義簡單化、概念化了。人在這世界上,本質上總會陷入三種局面:無知識和力量時,被人欺;有知識和力量時,欺人;若不知廣大和渺小,無覺悟和明白時,自欺。茶有“魅”,如光澤、顏料、形容詞;也如神話、故事、寓言。歷史從中世紀進入現代化,有很多東西要“去魅”,比如說舊醫也好、武術也好,因為行進過程中,會有很多“灰塵”落入,必須擦拭,若“醫武不仁”,肯定會后患無窮。去魅,重點是理性精神、科學態度。茶道,偏向于藝術,屬于模糊的、主觀的、文化的,非理性和科學的,雖然有“魅”,可是大多可以看作儀式,看作浪漫、理念和幻想。若其中有靜美,有弦外之音,奢侈而虛玄,又何必機械看待呢?茶,唐煎、宋點、明淹,即唐朝以煎茶為主,宋朝以點茶為主,明清之后,以淹泡為主。為什么明朝之后,包括器物在內的審美,有一個簡約和潔凈的變化?究其內在之“理”,既有世俗化的便捷,也有讀書人潔凈和清簡審美的引導。宋元之時,受理學的影響,中國藝術精神廣渺而浩大,整體基調是無畏和自由。從兩朝山水畫就可以看出,那些浩渺空靈的畫面,擔負著蒼茫的宇宙意識,充溢著“物我兩忘”的夢幻之光,也寄寓了人類對于萬事萬物的深情。明之后,由于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中國藝術哲學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由浩渺轉為狹隘,由空靈轉為實用,由簡潔轉為繁復;由幽靜、抽象的哲學沉思轉入現實的享樂。雖然“陽明心學”對于人自身有著解放束縛的意義,可是幾番起落之后,終究歸于沉寂,沒有在社會中形成主旋律,只是在部分詩人、畫師和藝術家之中得以表現。從藝術上來看,明之后的藝術,不論是繪畫、書法、雕塑或建筑,已失去了內在蓬勃的生命感,缺失了漢唐那種磅礴、大氣、飛揚、雄渾的氣象,已讓位于小情、小景、小情緒、小感受。自魏晉時代起的“氣韻生動”,變成了筆墨技巧;而宋元時深邃、蒼茫的宇宙意識,只留下小小幾圈趣味性的漣漪。這種越來越簡略的風格,雖然有某種高妙的靈魂,不過從整體上來說,似乎還是創造性的缺失,以及種族元氣的不足。感覺本身,是既準確,也不準確。不過卻可以比,可以興。明代散茶盛行,瀹飲法的流行,使得飲茶方式簡化,更加廣泛地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茶事發展到明朝,已從唐宋時期宮廷、文士的雅尚與清玩,完全滲入社會日常生活,轉變為社會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明朝之后茶的狀態,以深刻的通感來感悟,既可以說是潔凈和清簡,也可以說是怯懦和害怕。(趙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