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一場特殊的交流會在安徽懷寧舉行。在“聚光計劃-安徽省國有文藝院團抖音直播培訓交流會”現場,來自安徽各地戲曲院團的演員們圍坐一堂,指尖滑動著直播數據,心頭縈繞著一個共同課題:如何讓古老的徽劇、黃梅戲穿透數字壁壘,在方寸屏幕間找到新的知音?
云端正成為傳統戲曲尋求突圍的新舞臺
在懷寧縣黃梅戲劇團的抖音直播間里,9位年輕姑娘妝容精致,身著戲裝,一曲《對花》婉轉悠揚:“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九仙女!”“好壯觀,好聽!”“黃梅戲余音繞梁!”評論區里,五湖四海的網友不吝贊嘆,更有禮物紛飛。唱罷,姑娘們還與網友熱絡互動,推介安慶美食美景。直播間外,打光燈、專業相機、實時互動的顯示屏、忙碌的工作人員與候場演員,構成忙碌的景象。
云端,正成為傳統戲曲尋求突圍的新舞臺。
面對劇場“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對觀眾席上年輕面孔的稀缺,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地方劇種如何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市場收縮、人才青黃不接、劇場設施老舊等現實困境,正催生著創新的渴望。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指導的“聚光計劃-抖音直播基層院團扶持專項”,似一場及時雨,旨在為基層院團拓展線上經營模式,助力地方特色文化傳播。截至目前,已經有119家國有基層院團、1038名院團演員加入該計劃,日均開播約290場,場均觀眾約2584人。
越來越多“被看見”走向“被需要”
“過去,我們的舞臺只在劇場里,觀眾是有限的。”安徽省徽京劇院藝術總監汪育殊的感慨道出了許多院團的心聲。面對挑戰,徽京劇院于2023年底做出了大膽決定:成立直播公會,讓演員“觸網”。“起初也有疑慮,擔心線上會沖淡藝術的神圣性。”汪育殊坦言,“但很快我們發現,這不是妥協,而是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讓藝術的生命線得以更廣闊地延展。”
今年五月的一場《跟著徽京去旅行》戶外直播,成為絕佳例證。直播間里,涌入了超過50萬人次的目光。“那一刻,我們真切感受到,戲曲的靈魂,可以在任何地方被喚醒和共鳴。”汪育殊眼中閃爍著光芒。彈幕里飛過的“好聽!”“原來徽劇這么美!”讓演員備受鼓舞,更意外促成了上海、海南、合肥等多地的線下演出邀約。“演員們在直播間里找到了久違的‘被看見’‘被需要’的感覺,這份價值認同,千金難換。”
懷寧縣黃梅戲劇團團長劉麗華同樣深有體會。通過直播,劇團官號粉絲突破136萬,累計觀看人次破億,18位演員活躍在直播間。“直播間里,觀眾用‘點贊’表達喜愛,這份即時反饋,讓演員們唱得更起勁了。”劉麗華說,更奇妙的是,“這方小小的‘云上舞臺’,竟成了我們線下劇場最好的‘吆喝匠’。”她發現,很多觀眾先在直播間“種草”,再專程買票走進劇場,線上熱度實實在在地帶動了線下演出上座率提升了47%。這讓我們堅信,“傳統藝術的生命力,在線上線下交融中能迸發得更強。”
新的演出業態為傳統戲曲打開新的想象力
直播新業態,正為古老的戲曲藝術打開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注入澎湃的生命力。
曾經,一個地方基層劇團的市場輻射能力可能只局限于一個縣、一個市,現在是五湖四海。一門傳統生意,具備了成為互聯網生意的可能。
年輕人、新的觀眾多了起來。這是謝慧慧做直播后直觀感受。以往每次跟著劇團到各個鄉鎮演出,很少能看到年輕人。但是在抖音直播間里,她經常看到年輕觀眾的身影。不少朋友還不遠萬里,從線上追到線下,來到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打卡。
更讓她欣喜的是,新的觀眾也帶來了新的收入機會,“靠興趣賺錢”不再是奢望。以前收入全靠工資與線下演出補助,如今通過直播獲得的打賞給戲曲演員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并又反哺到熱愛的事業:訂制更精美的戲服、頭飾,添置專業相機、燈光、聲卡話筒等。
當然,當手機屏幕成為全新舞臺,演員的節奏、身段、表情需要在“顯微鏡”般的鏡頭前做出更靈活、細膩的調整,這同樣也是一種藝術的革新。
現場,一組組對比數據揭示了直播的“破圈”力量:國家大劇院最大的劇場,滿座不過兩千人。而一場精心準備的線上直播,觀眾動輒數十萬、上百萬。這不僅僅是數字的飛躍,更徹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資源的匱乏與人才的斷層,讓“深藏巷陌的鄉音雅韻,有機會唱響在萬里之外”。直播構建了一個“直播—破圈—反哺線下”的良性循環,讓藝術的根脈在數字土壤中也能汲取養分,生生不息。
當徽劇的鏗鏘鑼鼓、黃梅戲的婉轉清音,通過網絡流淌進千家萬戶,這已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文化傳承在新時代的深情回響。直播間的燈光,照亮了戲曲演員的面龐,更照亮了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尋求對話、渴望共鳴的堅韌身影。
合肥晚報-合新聞記者 詹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