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鞍山市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聚力發展蟹苗養殖業和蟹產品加工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今年4月7日,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被認定為2023年度第一批省級美麗宜居村莊。
但30年前的七房村卻是另一番模樣,村民收入低,村里負債累累。
上世紀90年代初,面對大半養殖戶虧損的局面,烏溪鎮七房村老書記劉文尚成功引進培育大眼蟹幼體,一舉扭虧為盈,并在全村推廣養殖經驗。
如何將產業做大做強?第二任書記徐書龍立下軍令狀,提出“建基地、搞合作、打品牌”的“三步走”發展規劃,幾年下來,村里七成農戶走上蟹苗致富路。第三任書記劉小兵把“蟹苗產業品牌化”作為目標,探索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該村成立了蟹苗專業合作社黨支部,九成以上村民走上蟹苗養殖致富路。
眼下,烏溪鎮七房村的蟹苗也將迎來開售的時節。這兩天,村里的養殖戶們都在忙著聯系客戶,為蟹苗開售作好準備。蟹苗養殖戶周先鋒說,今年蟹苗銷售市場預計會很好,利潤空間可觀,目前他已經有近1萬斤的訂單。
烏溪鎮七房村全村蟹苗養殖規模達2900畝,預計年產蟹苗116萬斤,畝均效益8000元。為了進一步做強特色產業,村里還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黨支部建在產業基地上,通過實行黨員示范、大戶引領等舉措,匯聚技術、金融、市場等多方資源,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在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的主導下,2022年下半年,村里與一家食品加工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將蟹塘里的“老頭蟹”加工成風味產品,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七房村蟹苗養殖產業興旺了,但鄉村振興需要全面發展,抓手在哪里?信用,打開了七房村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2020年以來,作為安徽省第一批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試點村,七房村通過建立村銀聯建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結對共建,由金融機構選派金融指導員駐村,設立標準化“金融服務室”,實現金融服務“零距離”。
“原以為‘信用村’只是一塊掛在墻上的牌牌,沒想到是塊金字招牌。”成品蟹經紀人劉允初評上信用戶后,憑信用從新華村鎮銀行貸款40萬元用來擴大經營, 5個月盈利40萬元。
“現在的七房村,黨員干部走在前,村民跟著干,家家戶戶干事有勁頭、發展有奔頭。”劉小兵深有感觸地說。如今,七房村成了“黨建強、鄉風美、生活富、生態優、人才興、治理好、改革活”的“全國文明村”。
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現如今,“房前屋后一口塘、三年蓋棟小洋房”,已經成了七房村的真實寫照。近三年來,該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0個百分點,農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近年來,當涂縣找準黨建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注重適應農村產業聯合發展需要,以組建“紅色產業服務團”為載體,推動農村黨建和鄉村產業發展同步推進、深度融合,激活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通過聚焦三級貫通,建好一批“紅色產業服務團”,串起一條“紅色黨建產業鏈”,打出一套“紅色服務組合拳”等措施。以細化服務內容為重點,聚焦送產業指導、送政策信息、送支持項目、送技術培訓、送配套服務等“五送”服務,細化5項服務內容,將服務“融”在產業鏈上。
依托縣鄉村三級黨群服務中心,大力推動“一站式”產業服務中心建設,整合下沉10余項涉農幫扶項目,全力提升黨組織引領服務產業發展水平。
目前,全縣累計開展“產業發展服務團”幫扶活動1583次,覆蓋各類信用主體3萬余戶。依托紅色產業服務團,實體化運作鄉村振興學院,強化農業產業“雙招雙引”功能,組織黃池鎮勞動村、烏溪鎮七房村等5個村與縣鄉村振興公司簽約辦學,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萬余元,引進規上農產品深加工高成長企業18家。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常誠 何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