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豐縣瓦埠湖引調水工程日前提前三個月實現試通水,依托引江濟淮工程,優質長江水將流入長豐縣千家萬戶。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區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建設,“兩大工程”促進全省農村人口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8%,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率提高到94%,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同時,皖北地區群眾供水水質大幅度提升,出廠水水質優于國標。
鋪設大口徑管道 引取瓦埠湖優質水
合肥市長豐縣瓦埠湖引調水工程通過鋪設長距離大口徑管道引取瓦埠湖湖心優質水,經打造的多功能水源淺灘濕地生態凈化后,輸送至縣域各水廠進行深度處理。
據了解,這一工程的引水點位于淮南市孫廟鄉孫廟村瓦房郢村民組的瓦埠湖岸邊,引水管道全長8.5公里,其中湖底敷設段約6.2公里,管徑2.4米,多功能水源生態淺灘濕地面積2622畝。工程實施后,從根本上解決現狀近岸取水的水質易污染、旱季水量不足、制水不穩定等問題,從而實現從“有水喝”到“喝好水”的品質升級。
“十四五”期間,巢湖市全力推進農村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及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逐步關停全部鄉鎮水廠,由城市二水廠、三水廠通過管網延伸直接供水。
截至2024年底,巢湖市共有水廠13座,總供水規模為每日6.7萬立方米。至2025年底,通過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巢湖市鄉鎮街道水廠將全部關停,農村地區將全部通過市三水廠和市二水廠管網延伸供水,供水水源為長江,設計供水總規模每日38萬立方米,覆蓋全部農村供水人口61.68萬,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監管、同服務”,已解決不能24小時供水村莊34個、人口0.31萬。
皖北地區群眾今年告別地下水
2024年底,亳州市渦陽縣地表水廠和渦南地表水廠建成投產,兼并31個小水廠,實現了城鄉12個鄉鎮街道的108萬人地下水水源替換。
今年,渦陽縣正在實施龍山地表水廠,目前凈水廠已建成,正在聯動調試,預計2025年9月底前投入運行、供水到戶,兼并37個小水廠,完成66.2萬人地下水水源替換。屆時,渦陽縣將全面實現縣域城鄉供水水源替換。
截至2024年底,皖北地區建成投產31處地表水廠,設計供水規模每日407萬立方米,平均每處設計供水規模每日13.1萬立方米,凈水廠普遍采用“(高錳酸鉀、臭氧等)預處理+常規處理+(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凈水工藝,與城市水廠主流先進工藝相同,采用全要素處理流程,能較好處理含有溶解性有機物、異臭異味、藻類的原水,出廠水水質優于國標。如蒙城縣呂望地表水廠出廠水渾濁度低于0.2NTU,優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指標限值1NTU。
2025年,我省確定了農村供水民生實事“組合拳”,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區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新增解決不能24小時供水村莊2201個。
據了解,2021年,我省就已啟動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2256.86萬農村人口地下水水源替換任務。來自省水利廳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地表水廠31處、完成投資235億元,完成農村地下水水源替換人口1346.05萬。
2025年度,計劃年度建設項目34個,全面完成剩余910.81萬人地下水水源替換任務,替換人口涉及4個市12個縣(市、區)。截至8月底,已完成年度投資32.84億元,部分項目主體工程建設任務已完成,正在開展水源替換調試工作。
淮河以南2277萬農村人口供水有保障
2021年,我省啟動淮河以南地區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分區分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規范化建設和改造,計劃2025年底前提升2277.7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截至2024年底,淮河以南地區實施農村供水工程2129處,建成規模化供水工程51處,完成投資199.32億元,已提升1661.9萬人供水保障水平。
2025年度,計劃建設工程1180處,預期完成投資62.42億元,提升供水保障水平人口615.8萬。截至8月底,已完成投資35.57億元,提升人口176萬。
2023年起,全省開展農村不能24小時供水問題專項治理,計劃用3年時間解決6601個村莊、93.03萬人不能24小時供水問題,2023年至2024年已解決4400個村莊、66.28萬人。
2025年度的目標任務為解決不能24小時供水問題2201個村莊、25.75萬人口,涉及合肥、亳州、宿州、淮南、六安、宣城、池州、安慶、黃山等9個市共33個縣(市、區)。截至今年8月底,已解決不能24小時供水村莊449個、人口4.49萬、完成投資1.29億元。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