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以前在市中心找車位,轉十幾分鐘是常事,現在打開手機小程序,附近有多少空車位、怎么收費一目了然。”合肥市民吳先生的切身感受,正是安徽省“便民停車行動”落地見效的生動縮影。
實施便民停車行動是今年省級民生實事之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統籌推進,扎實開展“便民停車行動”,著力補齊城市建設和管理短板,基本建成以新建配建停車泊位為主、盤活存量停車泊位為輔的城市停車資源供給體系,有效緩解城市中心區停車難問題,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增泊位超37萬,閑置地塊“變身”停車空間
破解停車難,擴大供給是關鍵。2025年全省計劃新增城市停車泊位50萬個,其中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截至7月底,全省新增城市停車泊位37.08萬個,完成年度目標的74%;公共停車泊位新增4.80萬個,完成年度目標的96%。
在黃山市徽州區,通過對文峰西路、永華路等道路實施改造提升,同步新改建公共停車泊位448個。針對新建住宅小區,該區嚴格執行不低于1:1.1的停車位配建標準,科學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建設充足停車設施,避免新建小區“先天不足”。截至目前,該區共新增各類停車泊位2685個,其中公共停車泊位844個。
安慶市則瞄準老舊小區痛點,通過盤活閑置地破解老難題。就拿迎江區東正社區來說,附近一塊約2.5畝的閑置地塊成功變身為停車場,讓居民終于不再為停車煩惱了。此外,安慶市城區利用拆遷騰退空間,在人員密集場所建設立體停車樓7處,增加泊位供給1625個。
近年來,我省構建以新建配建停車為主體、盤活存量停車為輔助、道路臨時停車為補充的多元供給體系,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城區改建執行配建標準,利用新增建設用地、拆違征遷騰退空間和邊角地新建停車設施,實施平面停車場立體擴容改造、新建立體停車場,多措并舉增加城市停車泊位供給,重點區域“停車難”問題顯著緩解。
共享車位超18萬,錯時開放激活存量資源
“僵尸車清走了,公共車位終于能‘周轉’起來了!”前不久,蕪湖市望江苑支路附近一輛銀色“僵尸車”被拖走,周邊市民紛紛點贊。
為盤活公共停車資源,蕪湖市將“霸占公共車位整治”列為重點,累計整治違規占用車位536個,讓公共泊位回歸“公共屬性”。
據蕪湖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有效盤活閑置停車資源,蕪湖市推動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共享停車資源:57個共享停車場、1976個泊位在工作日夜間、雙休日免費向社會開放。此外,倡議全市商貿企業錯時開放停車,各商場、超市及收費停車場管理企業積極響應,共有54個停車場、12020個停車泊位在每晚21時至次日9時降價向社會開放(包月費用降至150元),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多停車選擇。
全省各地市按照“資源共享、服務群眾、政府帶動”原則,統籌轄區停車資源,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在夜間和非工作日期間對外開放內部停車場。針對醫院、寫字樓、商業廣場與居民小區潮汐式停車特征,引導雙方錯時共享,提高停車泊位的利用效率。截至目前,全省開放共享車位已超18萬個,讓“閑置泊位”變成“便民資源”。
智慧平臺接入114萬個車位,“一鍵找位”終結繞圈圈
停車難的痛點,不僅在于沒車位,更在于找車位。如今,大數據支撐的智慧停車平臺,正讓“一鍵找位”成為現實。
合肥市民吳先生打開“停宜慧”小程序,周邊路邊車位、地面停車場、地下停車場的空置數量、收費規則實時顯示,跟著導航就能直達泊位。“以前繞10多分鐘還停得遠,現在幾分鐘就能找到最近車位。”他說。
合肥市聚焦民生所需,搭建線上互聯互通的“全市一個停車場”。如今,智慧停車系統覆蓋全市近1300家經營性停車場(庫),可實現近40萬個泊位全城聯動,“合肥停車”App線上日均服務13萬次。全國首創的“無人巡檢+ETC助繳+視頻識別技術”組合模式,計劃年底投入運營,屆時將有效提升停車位周轉率,降低車位空置率,從“車等位”向“位等車”轉變。
各地加快建設智能停車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公共停車場資源,推動城區停車數據實時分析、智能誘導、資源共享,有效提升停車位周轉率。截至目前,全省共接入智慧停車平臺停車場4242個,接入停車位114.48萬個,讓車主“少繞路、快停車”。
停車便利是城市溫度的體現。我省以多元舉措破解民生難題。新增的停車場、共享的泊位、便捷的智慧服務,不僅緩解了“停車難”,更讓城市的民生溫度觸手可及。(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