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號召,7 月 13 日至 15 日,安徽農業大學薪火相傳金寨魂,青春筑夢大灣行—安徽大灣村實踐團奔赴革命老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大灣村,開展 “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用實際行動踐行青年學子的使命擔當。
訪農家感悟赤子情懷
7 月 13 日正午,驕陽似火,實踐團隊抵達大灣村。一進村,村支書何家枝忙碌的身影便映入眼簾,他正帶領村民們為村里的旅游項目做準備。從他的身上,實踐團成員看到了 “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的生動實踐。何家枝一邊忙著手中的活兒,一邊向同學們介紹村里這些年的變化,他說:“多虧了黨的好政策,還有各級政府的支持,咱們大灣村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隨后,實踐團來到脫貧戶陳澤申老人家中。老人熱情地招呼著同學們,學子們圍坐在老人身邊,認真聆聽著,深切體會到了 “人民至上” 理念的深刻內涵。
瞻舊址追憶烽火歲月
離開陳澤申家,實踐團步入六安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舊址。一走進舊址,歷史的厚重感便撲面而來。斑駁土墻上的標語殘跡,雖然有些已經模糊不清,但仍能讓人感受到當年革命的熱潮。玻璃展柜內泛黃的《土地法大綱》,仿佛在無聲訴說著九十年前大別山兒女 “為有犧牲多壯志” 的革命豪情。實踐團成員們靜靜地參觀著,不時駐足凝視,心中滿是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
圖為安徽工委駐地舊址。田悅 供圖
隨后,團隊探訪了汪氏宗祠與汪家老屋。古老的建筑在歲月中靜靜佇立,散發著獨特的韻味。實踐團采訪了汪氏后人汪達偉,他坐在老屋的門檻上,緩緩講述著家族史。“祖父輩投身革命斗爭,為了新中國的成立舍生忘死;父輩參與鄉村建設,努力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到了我們這一代,守護好這些文化遺產,就是我們的責任。”汪達偉說道。從他的講述中,實踐團成員領悟到家國情懷的代際傳承,也感受到了宗族文化遺存與革命痕跡中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
觀茶海解碼綠色蝶變
晨光熹微,實踐團深入千畝生態茶園。綠油油的茶樹在山間層層疊疊,宛如綠色的海洋。茶場負責人帶著自豪的神情,指著自動化生產線介紹道:“過去鮮葉每斤 30 元,如今精品茶可達 800 元。我們通過引進現代技術,提升了茶葉品質,打響了品牌,市場銷路越來越好。” 從鮮葉價格的躍升,實踐團見證了產業從 “輸血式扶貧” 到 “造血式振興” 的蝶變。
在茶園里,實踐團成員們還親身體驗了采茶和炒茶。他們小心翼翼地采摘著鮮嫩的茶葉,然后在制茶師傅的指導下,模擬炒茶過程。雙手在熱氣騰騰的鍋中翻動,雖然有些生疏,但每個人都格外認真。成員小張笑著說:“這看似簡單的炒茶,原來這么講究技巧,傳統技藝真是了不起。” 這也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念。
青山證初心砥礪前行
以腳步丈量時代變遷,用心靈感悟初心使命。大灣村的變遷歷程,是中國鄉村發展道路的生動寫照,蘊含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的深刻內涵。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自己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更應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鄉村振興的建設者。他們決心將所見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把專業知識運用到服務鄉村的實踐中。正如實踐團隊長劉益婷所說:“我們要帶著這份責任和使命,回到學校后更加努力學習,將來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青春力量。” 大灣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見證了實踐團成員們的成長與擔當。而他們,也將帶著大灣村的故事和精神,踏上新的征程,在青春逐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通訊員 田悅 劉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