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也能過足戲癮,省文化和旅游廳認真貫徹落實30項民生實事安排要求,積極推進“送戲進萬村”工作,僅今年上半年已組織送戲12821場,線上線下觀眾超1000萬人次。安徽商報、元新聞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我省將聚焦文旅融合發展,深入實施“送戲+”,提升商圈、街區人氣,豐富旅游業態,促進文旅消費。
打造“送戲”品牌,深入實施“送戲+”
數據顯示,我省去年“送戲進萬村”演出突破1.7萬場,實現全省行政村全覆蓋,惠及群眾超500萬人次,民營院團增至2800家,促進村級文化中心建成率達99%。今年,我省將聚焦傳承弘揚我省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花鼓戲及其他地方特色戲劇,選擇居住集中的相鄰幾個村,合并開展“送戲”演出。同時聚焦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實施“送戲+”專項行動。鼓勵各地與景點景區、文化園區、街區、商業綜合體等“三區一體”建立“合伙人”機制,結合傳統節慶、當地民俗、鄉村旅游、商業促銷等,創新實施“送戲+”,聚集提升商圈、街區人氣,豐富旅游業態,增加“送戲”效益。
記者從省文旅廳獲悉,我省開展送戲進“三區一體”(景區、街區、文化園區和商業綜合體),已服務游客、群眾超80萬人次。今年春節期間,我省舉辦“好戲連臺演 過年7天樂”,帶動景區、街區文旅消費超9000萬元。創新開展“百場黃梅唱響百家景區”活動,覆蓋4A以上景區,同時結合送戲開展“四季村晚”“四季村歌”1500余場,現場展銷農特產品7000余萬元。另外,我省還打造“戲曲+茶葉、+采摘節、+美食節”等送戲新場景,推動農文旅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并將戲曲文化引入研學旅游場景,打造“研學安徽·行走的思政課堂”品牌。
在我省懷遠縣,當地通過群眾點單、科技賦能、文旅融合等舉措,讓傳統戲曲在鄉村煥發新生機。據悉,當地在“送戲進萬村”工作中引入競爭機制,吸引幾十家優質劇團參與競標,不但激發了劇團的創新熱情,也提高了群眾滿意度。當地還采用“場內場外+線上線下”雙同步模式,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線下,在演出現場收集村民意見,制定意見反饋表。線上,通過智慧文旅平臺收集群眾反饋,將上千條建議轉化為定制“戲曲菜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把“送戲+”模式與節慶等活動相結合。比如,徐圩鄉梨花節期間,戲曲舞臺搬進梨園,帶動農戶增收;龍蝦啤酒嘉年華活動融入戲曲元素,吸引3萬人次觀演,促進相關消費。據統計,當地去年全年送戲下鄉演出668場,線上線下觀演人數達60.8萬人次,實現了文化惠民與拉動消費的雙贏。
創新實施“送戲十百千萬”計劃
今年3月,由安徽省文旅廳主辦的2025年安徽省“送戲進萬村”省級示范演出在皖北千年古鎮濉溪縣臨渙鎮啟動。作為“送戲十百千萬”開篇之作,通過“戲曲+非遺+鄉村旅游”模式,推動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現場吸引周邊游客、村民2000余名參與。
省級非遺臨渙嗩吶《習習春風潤江淮》、吹打樂《農家樂》、大型古裝豫劇《骨肉恩仇》……舞臺上,演員們粉墨青衫、水袖翩躚,表演惟妙惟肖,唱腔婉轉動聽;舞臺下,觀眾熱情高漲,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以往看戲,只能逢年過節,甚至要跑十幾里路。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這么精彩的大戲,真是太開心!希望以后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劉油坊村的村民梁大爺告訴記者,他非常喜歡傳統戲曲,每次有送戲下鄉的活動,他都會早早趕到現場“搶”前排。
“‘送戲進萬村’活動不但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讓傳統藝術煥發了新的生命力。老人重溫經典,孩子感受傳統,年輕人發現非遺之美。”據濉溪縣“送戲進萬村”活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后期還將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和喜好,結合本土文化特色,編排健康向上、貼近百姓生活的劇目,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為提升“送戲進萬村”質效,我省創新實施“送戲十百千萬”計劃——構建10場省級精品展演、100場市級特色展示、1000場縣級品牌巡演的三級示范矩陣,實現“群眾點戲、政府采購、院團送達”,帶動全省“送戲”演出15000場以上,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農村覆蓋,把戲送到人群集中地方、送到群眾心坎上。同時建立全省送戲信息員隊伍,指導300多家演出院團開展“送戲”直播,方便群眾“線上+線下”觀演。
我省還在推進優秀劇目創作,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指導扶持專業院團、優秀民營院團,聚焦重點題材,集中資源力量,推動優秀戲曲作品創作生產。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送戲”,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截至目前,我省已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鄉風文明,創作了《司法春風暖萬家》《書香黃麓新風尚》《天上掉餡餅》等200余個劇目。(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