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聯合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承辦的2025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六安會場)在合肥啟動,8月20日至22日在金寨縣龍馬村順利舉辦。
本次暑期學校首次將推動科學教育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結合在一起,聚焦縣域中小學科學教育,以推動教育服務均等化為主旨,以加強科學教育資源對接轉化,縮小區域科學教育水平差距為主題,搭建基層一線中小學科學教師互學、互促和互鑒的交流平臺。培訓期間,來自安徽省金寨縣、 貴州省六枝特區等地區59位科學教育課教師先后走進中國科大、科學島和大別山區,在大院大所專題講座、科研現場實地觀摩和一線名師教學實踐中,沉浸式體驗科學教育的方法與魅力,在多元化場景中思考鄉村科學教育的實踐與未來。
觸摸理論前沿,探索科學與教育融合的實踐路徑。專家講座既有科普與科學教育的理論介紹,還有關于博物思維的方式論引導,內容深入淺出、生動有趣。“針對鄉村科學教育,不要等有資源、有條件、有能力再做,要以利用自然現象和日常事務的博物思維開展科學教育”,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周德進的觀點引起了學員的深度共鳴。多位學者根據自身執教和科研經驗,講故事、啟思維,深度剖析未來科學與教育的融合、轉化與前沿探索,為后續學員推進科學教育提供理論支撐與方法論引導。
學員參觀SKA射電望遠鏡龍馬天文臺。徐旻昊 攝
體驗科研現場,近距離感受國之重器的科學魅力。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訓學員調研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直觀感受大科學裝置的視覺震撼,了解其運行機理和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上的重要作用。在金寨縣龍馬村,參訓學員現場觀摩由中國科大幫扶建設的15米SKA射電望遠鏡龍馬天文臺站,在天文學家指導下嘗試開展天文觀測,探究利用科學裝置野外觀測開展科學教育的方式方法,為龍馬村科普小鎮建設積極獻言獻策。
學習先進模式,賦能科學教育的創新發展與實踐。本次暑期學校注重參訓學員實際需求,將北京市十一學校聯盟校的“一人一課表”選課走班制教學模式直接“遷移”到鄉村課堂,特別邀請9位骨干教師同步開展3個方向的專題分享。學員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在視頻連線中完成與主講教師的“面對面”溝通,在學習可供復制的科學教育案例與設計破解科學教育實踐難題的過程中,實現了參與熱情與培訓實效的升華。金寨縣燕子河實驗學校黃老師表示,返校以后,將努力將先進理念與經典案例,充分利用大別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利用博物學思維探索鄉村科學教育的創新項目與方式。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科大定點幫扶金寨縣龍馬村的第12個年頭。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路上,中國科大黨委始終堅持“全校一盤棋”工作思路,積極發揮高等院校的智力資源優勢,傾情傾力幫助龍馬村從大別山腹地的深度貧困村化繭蝶變成遠近聞名的明星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關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全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創建和SKA射電望遠鏡落地建設,龍馬村在實施和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走出了一條踐行“兩山理論”科教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本次暑期學校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策劃,與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承辦,旨在發揮特色文科作用,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通過多元學習場景設計,提升科學教師素養,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精準下沉基層,為中小學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師資發展以及科普工作提供參考藍本與實踐范本,推動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為科學教育工作中講好科大故事。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胡霈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