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灑進社區,徽園社區的工作人員已經穿好紅馬甲、帶著筆記本,在樓棟與街巷間穿梭開來。他們像給社區做“健康體檢”的醫生,目光掃過電動車停放的角度、消防通道的寬度,也留意著門店柜臺的外延尺寸、樓道雜物的堆放高度——這些旁人眼里的瑣碎細節,正是社區精細化管理的鮮活注腳。而每周二、周五的網格巡查,早已成了徽園社區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繡花針”式管理:把小問題掐在萌芽時
走到小區垃圾廂房旁,幾個快遞盒歪歪扭扭躺在分類垃圾桶外。“準是昨晚有人圖省事沒拆箱就扔了。”工作人員拍下照片發到物業群,不過十分鐘,保潔員便帶著工具趕來收拾干凈。轉頭又瞥見街角水果店,貨筐悄悄“伸”到了人行道上,網格員笑著招呼:“老板,‘門前三包’的約定可不能忘呀!”店主連忙道歉,手腳麻利地把貨筐挪回了店里。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在社區治理里都是“關鍵小事”:一輛亂停的電動車可能堵死消防通道,一堆樓道雜物或許藏著安全隱患,一處出店經營的攤位會絆住行人腳步。徽園社區的精細化管理,就藏在對這些“小問題”的較真里——不等問題發酵,趁早把它解決在萌芽時。
“行走的數據庫”:腳步量出治理“藏寶圖”
行至7號樓,樓梯間多出來的幾袋舊衣服引起了注意。敲開住戶門,才知是王奶奶舍不得扔的“老物件”。“奶奶,小區月底有舊衣回收活動,到時候我們來幫您搬過去?”老人笑著應下,網格員立刻在手機臺賬里記下“活動當日跟進”。
哪家老人習慣攢雜物、哪家商鋪偶爾會出店經營、哪片區域的雨水箅子易堵塞……這些巡查中攢下的細節,慢慢梳理成15類、200多條巡查清單,成了社區治理的“藏寶圖”。有了這張“圖”,每次巡查都像有了指南針,靶向明確,不再盲目。
從“管秩序”到“治未病”:巡查里藏著解決方案
巡查快結束時,小區廣場上跳舞的孫阿姨湊了過來:“小李呀,我們舞蹈隊的音響總沒地方放,活動室能不能加個儲物柜?”工作人員掏出“居民需求清單”記下,轉頭就聯系物業商量尺寸。如今的網格巡查,早不是單純“挑錯”,而是帶著解決方案“走網格”:見電動車亂停,順手就在本子上標好充電樁規劃位置;遇著垃圾亂扔,當即聯系安排督導員值守;接到居民投訴,當場建“一事一檔”跟蹤表,盯著問題落地解決。
每周二、周五下午,社區精細化管理負責人整理巡查照片時,總會被一張對比圖暖到:同一處樓道,上月還堆著紙箱,如今干干凈凈,墻上還貼了居民自寫的文明標語。
徽園社區的精細化管理,從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堅守。工作人員握著網格這根“繡花針”,把一件件民生“小事”縫扎實、繡細致,慢慢織就了居民觸手可及的獲得感——這便是社區里最動人的風景:煙火氣里藏著用心,尋常巷陌滿是暖意。
(徐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