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會發光的神奇植物嗎?這一充滿奇幻色彩的場景,早已通過科幻電影《阿凡達》中流光溢彩的潘多拉星球生態,為觀眾留下深刻的視覺記憶。如今,這份源自銀幕的浪漫幻想,正照進現實。在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中安創谷科技園內,合肥神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中,當燈光熄滅,一排排看似普通的幼苗發出柔和的熒光,為現實世界增添了一抹科幻般的神秘色彩。
去年8月,合肥神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筆生物”)研發團隊突破國外技術壟斷,不斷迭代研發出國內首顆基因編輯高亮度夜晚自發光植物,不僅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更在國際舞臺上亮出中國創新的名片。
發光植物照進現實
暗室中,一株向日葵舒展葉片,花瓣紋理在黑暗中泛起如月光般的柔和熒光,這是合肥高新區中安創谷科技園里每日上演的現實。
神筆生物的“畫筆”是基因編輯、遺傳改良等技術手段,用“畫筆”賦能農業。每一株“亮光”的背后,是神筆生物團隊歷時兩年、經歷532次技術迭代的艱難攻關。
據了解,合肥神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植物基因編輯與改良技術的研發的企業,也是作為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創新實踐者。神筆生物由國內外知名高校博士團隊組建,致力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優化植物基因組,提升植物的生長性能、抗逆性,推動植物科技在綠色環保領域的應用。
合肥神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仁漢博士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他帶領團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深海發光微生物的基因片段成功植入植物細胞,實現了植物在暗環境下的自主持續發光。
李仁漢介紹,其團隊從2023年開始了解發光植物,歷經一年多時間,發光植物的研發從最開始需要長時間手機曝光才能達到微弱亮度,發展到如今在黑暗中無需任何曝光就能憑肉眼看清,期間共經歷了532次實驗。
而這么精確的數字來源于他做博士時養成的記錄失敗的好習慣。他表示,自己之所以對“532”這個數字記得格外清晰,是因為該數字代表著團隊的每一次基因改造、每一個通路優化和每一次技術迭代。
與國際同類產品相比,神筆生物的發光植物在亮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我們的植物不需要相機長時間曝光,在黑暗環境中肉眼就能很快看到發光效果,可以實現商業化照明。”李仁漢說。
多場景應用前景廣闊
2023年初,李仁漢向合肥高新區投遞了一封創業咨詢郵件,48小時內便收到入駐“科大硅谷”的邀請。這個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的新型創新平臺,為他提供了從實驗室籌建到產業對接的全鏈條支持。
“當時帶著PPT跑了20多家投資機構,最終在政府牽線下獲得梅花創投的天使投資。”李仁漢回憶,公司成立一年的時間內,研發基地面積便超千平方米,并在廬陽區建成月產能50萬株的生產線。2024年,企業連續完成兩輪數千萬元融資,投資方包括梅花創投等。
目前,神筆生物已成功在包括向日葵等多種植物上實現了高亮度自發光,正在拓展其他花卉品種的發光技術。其中,“螢光向日葵”一經推出首周銷量破萬株,亮度接近普通小夜燈。
神筆生物推出的發光植物禮盒,上線以來銷售良好,遠售至新疆、云南等地。“孩子們打開禮盒的驚嘆聲,情侶們夜晚賞花的浪漫場景,讓我們看到市場潛力。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或將改變未來城市的夜間景觀。”李仁漢表示,發光植物可用除了用于家庭裝飾、兒童小夜燈,還可用于公園綠化和市政道路綠化等方面。
目前,企業已與國家自然博物館、青島海底世界達成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了發光植物的應用場景。
創新托起“發光夢”
一家企業的創新,也正在改寫人類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事實上,植物夜晚自發光這一科創職業面臨不少挑戰。從技術層面來說,需要不斷突破植物遺傳轉化的技術瓶頸,比如針對不同花卉的特性構建專屬的轉化體系,這涉及對植物基因序列的精準解析和調控,每一步都需要結合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創新探索。從應用層面看,不僅要實現技術突破,還要考慮如何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產品,比如讓發光植物的發光強度、持續時間滿足市場需求,這就需要跨領域結合材料學、環境學等知識,屬于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的結合。
在政策與資源的加持下,神筆生物正成為合肥高新區生物科技產業集群中的亮眼一環,為區域產業升級注入鮮活動能。從最初的創業構想,到如今在合肥落地生根并茁壯成長,李仁漢帶領著神筆生物團隊,在合肥的科創土壤上,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創新篇章。憑借這份創新也讓神筆生物成功躋身科大硅谷重點產業鏈項目名單。
不僅如此,近年來,“科大硅谷”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元化服務體系:實施“企業伴侶”計劃,根據企業不同成長階段,建立分級服務標簽,形成梯度培育矩陣,建立項目包保、企業走訪和問題跟蹤機制;針對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堵點,創建“成果轉化專班+校園大使+技術經理人”團隊,推動重大科技成果早發現、早發布、早轉化……如今,這里集聚科技型企業和科創服務機構超7000家,引育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突破2500億元。
李仁漢表示:“我們致力于探索生物科技創造可持續未來的可能性。自發光植物只是一個起點。看到展覽和探索營受到公眾和行業的關注,我們很受鼓舞。”他透露,團隊接下來的重點將放在進一步提升現有發光植物的亮度,并拓展更多植物品種的應用,長遠目標是讓這項技術能在更廣泛的領域服務于綠色生活。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