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方樓村,村民們提起方樓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方昌龍,無不豎起大拇指。從保家衛國哨崗轉向鄉村振興陣地,方昌龍回到家鄉二十多年來,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贏得民心,用行動詮釋了“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
方昌龍是土生土長的方樓村人,1994年參軍入伍,服役期間因表現出色,多次獲得表彰。1997年退役回鄉后,他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對家鄉父老的深情厚誼,義無反顧地投身改變家鄉面貌的奮斗中。1999年,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這位深受村民信任的退伍軍人以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曾經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集體經濟薄弱,如何帶動鄉親增收,成了方昌龍的心頭大事。方樓村地處城鄉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但村里勞動力大量外流,土地閑置問題較為突出。
面對這一情況,方昌龍與村“兩委”干部深入一線開展調研,結合村情實際反復研討后,決定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將村民手中閑置的土地統一集中起來,交由專業服務公司進行標準化種植與管理,以此提升土地利用率,讓村民即便離開家鄉務工,也能保留土地承包權益,實現“離鄉不丟地、不種有收益”。
模式推廣初期,不少村民心存顧慮,擔心土地交由他人打理后會失去保障,對托管一事持反對態度。為打消村民疑慮,方昌龍帶著村“兩委”成員逐戶上門走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講解土地托管后村民的各項權益保障措施,確保大家心里有底。此外,他還借鑒部隊里開班務會的經驗,把村民們召集到一起,面對面坦誠溝通:擺事實、算細賬,既講清楚托管模式的優勢,也如實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一步步引導村民轉變觀念……在他的堅持與努力下,村民逐漸放下擔憂,最終認可并支持這一模式。土地整合后,村里實現規模化種植,不僅農業產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村民收入也日益增加。
方昌龍檢查防汛大堤
2006年,方昌龍積極作為,成功引進一家制衣企業在本村投資建廠,為村里眾多婦女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讓她們能夠在家門口工作,兼顧家庭與收入。2014年,他又努力牽線搭橋,引進了一家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前來投資,建立了“雙孢菇生產示范園區”,吸納了周邊不少村民就業,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如今,“雙孢菇生產示范園區”已成為方樓村的特色產業。
二十多年來,方昌龍帶領村民建立了村黨群服務大廳、文化閱讀室、文化活動廣場等陣地,同時還積極募集資金,建設了全區首個村史館。方樓村村史館以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一個個老故事,展現了方樓村的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以及該村從貧窮到富裕的歷史變遷,如今這個村史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教育陣地,并榮獲“淮南市十佳村史館”稱號。
此外,方昌龍還帶領村民完善村內基礎設施,修建道路、整修溝渠、安裝太陽能路燈,用一項項民生工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實際行動贏得村民信賴。
從村里的“小方”到帶領全村奔富路的“方書記”,這位有著20年黨齡的基層干部近年來先后獲得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模范退役軍人等榮譽,用踏實的足印繼續為方樓村發展作貢獻。如今,這位村民口中的“貼心人”仍奔波在田間地頭,用軍人的忠誠與擔當,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