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女孩突然一側偏癱,突發腦梗,被緊急送至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治療,檢查發現患有“煙霧病”。而其雙胞胎姐姐四歲時也出現類似癥狀,進一步了解得知,其母親也曾腦溢血。“這是非常典型的‘煙霧病’病例。”中國科大附一院顱底及腦干腫瘤外科主任李冬雪介紹,“煙霧病”多“欺負”兒童青壯年,而在機器人顯微鏡搭載彩色熒光可視化技術輔助下的顱內外血管搭橋術,可以給大腦重建“高速路”。
血管脆弱可能“澇”也可能“旱”
11歲的小文(化名)忽然一側偏癱,口齒不清,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急性腦梗,血管不明原因的阻塞狹窄,被緊急送往中國科大附一院,“通過檢查發現是‘煙霧病’,了解得知有個雙胞胎姐姐,在四歲的時候也出現了相似的癥狀。”李冬雪建議家長,為姐姐也做了檢查,發現也是“煙霧病”。
煙霧病,乍一聽名稱可能誤以為與吸煙有關,其實它是一種腦血管病。李冬雪介紹,主要是大腦主干血管變細變窄甚至堵塞,為了維持供血,腦內長出很多細小的新血管,看起來就像“煙霧繚繞”,所以叫“煙霧病”,是嚴重的致殘致死病因。
在進一步了解得知,雙胞胎小姐妹的母親在40多歲時曾腦溢血。
媽媽40歲腦溢血,姐姐4歲腦梗,妹妹11歲腦梗。“這是典型的‘煙霧病’病例。”李冬雪介紹,煙霧病好發生于兒童與青壯年、有家族聚集性。此外,煙霧病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干血管堵塞,生長出來的細小新血管非常脆弱,可以發生“澇災”,即腦出血;也可以表現出“旱災”,即腦梗。
煙霧病的腦梗和中老年的腦梗還不太一樣,由于是主干血管的堵塞,所以導致的臨床結果會更嚴重。
熒光導航為大腦重建“高速路”
據介紹,煙霧病若不及時處理,隨時隨地可能發生腦出血或者腦梗塞,危及生命。
“目前沒有根治的辦法,腦血管搭橋是治療煙霧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中國科大附一院顱底及腦干腫瘤外科為小文進行了機器人顯微鏡搭載彩色熒光可視化技術輔助下的顱內外血管搭橋術,手術效果良好。
“頸動脈有兩根大血管為大腦供血,一根堵住了,那我們就搭橋,繞過堵塞的路段,恢復血液的暢行,快速改善腦部供血。”李冬雪介紹,該手術達到了微米級的精細程度,腦部搭橋血管僅1毫米粗,縫合線僅20微米(約頭發絲1/4粗),需在血管上精準縫合10-12針。
手術如此精細,搭橋效果如何?機器人顯微鏡搭載彩色熒光可進行導航,醫生可動態觀察手術區微血流的彩色圖譜,精準判斷“哪一片大腦區域更缺血”,麻醉狀態第一時間實時觀察搭橋效果,“能實時‘看得見’血流,缺血區域呈藍色、綠色或者黃色,搭完橋之后這個區域就立馬變成紅色,顏色越紅血流量越大。”李冬雪表示,實時動態顯示,更直觀,更高效,更安全。
安徽高發 多“欺負”孩子和青壯年
煙霧病的發病在人種、年齡及區域上有特點,“好發于亞洲,如我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據李冬雪介紹,國內安徽、山西、山東等是高發地區,皖南、皖北均有不少病例,目前病因不清,往往是基因易感性+環境刺激共同作用的結果,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發病。
“‘欺負’孩子和青壯年。”李冬雪介紹,在發病年齡上,10歲左右和40歲左右兩個是高峰期。患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癲癇、不隨意運動或頭痛,腦缺血和顱內出血是該病的兩種主要危害,總體上兒童和成年患者均以腦缺血為主,而顱內出血多見于成年患者。
“煙霧病雖危害較大,但早發現、規范手術能顯著降低風險,科學治療能有效改善預后。”李冬雪提醒,10歲或40歲左右人群若出現短暫講話不清、拿東西時肢體無力、走路腿打軟、突然發呆等癥狀,或有煙霧病家族史,要及時檢查。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汪漪 實習生 王焱麗 通訊員 李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