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燈壞了好些天,我想著還能將就……”82歲的獨居老人陶先都說道。在這個尋常的“窗簾之約”巡查日,一盞不亮的燈泡引起了上派鎮潭沖社區紀檢干部周武的特別關注。周武在走訪中發現服務對象陶大爺家的客廳電燈損壞多日,這位節儉成習的老人舍不得更換。了解情況后,周武立即聯系社區物業人員上門維修,半小時內就讓廚房重現光明。
“窗簾之約”,不打擾的守護
一個窗花,一份承諾。志愿者在獨居老人家朝外的窗戶貼上特制窗花,與老人約定:每晚七點至七點半之間打開燈。當燈光亮起,窗花在夜色中清晰可見,志愿者便知道老人平安無恙。“偶爾忘記開燈時,不出半小時就有志愿者上門探望。”近80歲的張世珍老人笑著說。社區“伢們”用這種不打擾的方式默默守護著她的安全。
燈光背后,紀檢干部的責任擔當
作為潭沖社區紀檢委員,周武在“窗簾之約”的日常巡查中始終帶著雙重目光——既關注服務對象的平安信號,也洞察居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當發現陶大爺家電燈損壞的情況后,周武立即意識到問題的緊迫性。這不僅是簡單的電器故障,更關系到“窗簾之約”安全守護機制的有效運行,以及老人的日常生活安全。周武迅速協調物業人員上門服務,短短半小時內解決了老人多日的生活困擾。這一快速響應,正是上派鎮“窗簾之約”從單一觀察升級為“安全守護+生活幫扶”一體化服務的生動體現。
從燈光到心光,溫暖不斷升級
暮色漸濃,潭沖社區一扇扇貼著燈泡窗花的窗戶準時亮起,其中就包括陶大爺家新換的電燈。潭沖社區志愿者帶著巡查記錄本走過樓棟,看到燈光映照下的窗花清晰可見,便在“守護臺賬”上印下閃亮的“小燈泡”標簽。“以前盼著燈泡亮,現在盼著志愿者來,他們來了,心里比燈還亮堂!”一位82歲老人道出了眾多服務對象的心聲。
一盞燈,一扇窗,這些樸素物件串聯起的“窗簾之約”,正在上派鎮潭沖社區織就覆蓋5名特殊群體的守護網。當燈光亮起,照亮的是獨居老人的安全;當燈泡更換,點亮的是整個社區的溫情。(張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