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旅在野外開展偵察訓練。穿上了“隱身衣”的雷達隱于夜色之中,無人機數(shù)次過頂偵察,始終沒有搜尋到目標雷達。
在之后的演練中,對方使出偵察機、攜帶紅外熱像儀的無人機等“十八般武藝”,先后在不同地點、不同氣候條件下多次組織偵察,依舊未能捕捉到目標信息。
雷達身上的“隱身衣”,是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時家明教授帶領團隊研發(fā)的最新科研成果,名為“光子晶體柔性復合隱身材料”。“我雖然沒有當上一名雷達兵,但是我的科研成果能夠為雷達的戰(zhàn)場生存提供安全保障,也算是圓了我的幼年夢想。”時家明說。
這張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薄膜,能同時防御可見光、紅外等多個波段偵察和制導,為我軍裝備戰(zhàn)場生存能力躍升提供有效支撐。
現(xiàn)代戰(zhàn)爭靠的是高科技的武器裝備,紅外隱身技術在軍事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如何讓己方裝備可以在敵方偵察下“隱身”一直是團隊所追尋的目標,為達成心中的目標,時家明和他的團隊孜孜以求。自2005年起,時家明教授便帶領團隊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經(jīng)過20年時間,研制出了包括天線隱身衣、特戰(zhàn)單兵隱身衣、新型紅外偽裝網(wǎng)等一系列性能出眾的隱身產品。
攻克寬波段干擾材料難題后,時家明又把目光投向了新型紅外隱身材料這一新的領域。在反復研究中,他注意到一種叫作光子晶體的新型材料。
彼時,有關光子晶體的隱身技術理念,既沒有理論基礎,也缺乏科研設備和制備經(jīng)驗。時家明說,他和團隊將算法程序修改了上百遍,基底面料更換了幾十種,設備工藝調整了無數(shù)次。
敢于迎接失敗的挑戰(zhàn),就是一種成功。抱定這樣的信念,時家明和團隊夜以繼日刻苦攻堅,先后攻克了多波段兼容隱身、超精細紅外高透迷彩涂層研制等關鍵核心技術。2021年,終于研制出一張大面積的柔性隱身薄膜天線罩。
隨著這一成果的誕生和首次試驗的成功,各軍兵種部隊紛紛提報需求、尋求合作。基層部隊的信任和支持讓團隊備受鼓舞,也讓時家明越發(fā)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
為了配合部隊進行演訓,時家明和團隊成員的足跡遍布祖國的沙漠、高原和海島。他們在5900米海拔的高原上測試極值,在風吼浪卷的海岸邊檢驗成果,在四面透風的廢棄廠房里觀察數(shù)據(jù),只為了“光子晶體柔性復合隱身材料”更加貼合實戰(zhàn)。
“為進一步檢測性能、支撐演訓,成員們常常天南海北、四處奔波,往往剛結束一項任務,就立即把設備打包寄往另一個單位。”團隊成員,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趙大鵬說,他們每一次參與反偵察等演訓科目,產品都展現(xiàn)出優(yōu)異的隱身性能,受到部隊的歡迎。
如今,由團隊自主研發(fā)的天線隱身罩衣、單兵隱身衣等已成為對口部隊的“爆款單品”。
實現(xiàn)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將“響鈴交卷”,時家明教授帶領團隊成員用實際行動把答卷交付在“戰(zhàn)場”。“我們所做的工作是部隊真正需要的,我們想把有限的研究精力放到做出能用、管用的東西上,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為國家和軍隊貢獻一份力量。”時家明說。
■ 本報記者 朱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