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民日報7月24日頭版頭條報道 盛夏的皖北平原,熱浪蒸騰,大地仿佛籠罩在金色的薄紗里。在一片青翠的玉米田,72歲的徐淙祥手指輕捻葉片,瞇縫起眼睛,專注地察看玉米長勢。五十余載光陰,從青絲到白發,這位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老徐”的種糧能手,始終保持著對土地最深的眷戀。他用半生的光陰,堅守著“多種糧、種好糧”的樸素信念,將一位農民共產黨員的初心,鐫刻在這片土地上,也書寫進國家糧食安全的厚重篇章里。
走進徐淙祥的辦公室,記者看到53本五顏六色的筆記本已經摞成了“小山”。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氣候、墑情、苗情、病蟲害、草情等農作物生長情況的變化。這些田間“檔案”,記錄了一位“老把式”邁向“大國農匠”的堅實腳步。
作為連續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徐淙祥始終為種糧農民鼓與呼:2023年推動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2024年建議修改《農業保險條例》覆蓋高產示范田,今年提交了《自然災害防治法》議案。在他看來,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才能筑牢大國糧倉根基。
最令徐淙祥欣慰的是,他的兒孫接過了接力棒。2008年,兒子徐健從農資經營轉向糧食種植,引入智能灌溉系統,讓農田管理更加精準高效。孫子徐旭東2018年大學畢業后返鄉,領辦合作社各項農業試驗示范項目。三代人把“家”安在田間,累計種田1.8萬余畝,生產糧食超2萬噸。望著夏日里的沃野良田,徐淙祥充滿期盼:“只要還能動,我就要帶著鄉親們多種糧、種好糧,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