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班回家,電動車繞著小區轉三圈都找不到地方停,樓道里、單元門口擠得滿滿當當,既擋路又不安全。現在好了,有了專門的停車區,還搭了雨棚、裝了充電樁,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大麻煩!”家住臥云新村的胡阿姨看著小區里嶄新的非機動車停放點,臉上滿是笑意。
臥云新村位于合肥經開區臨湖中心臥云社區,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近年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動車、自行車等非機動車數量激增,“一位難求”的停車困境逐漸凸顯。車輛隨意停放不僅占用消防通道、人行道,影響小區環境整潔,更存在充電安全隱患,成為居民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
群眾的呼聲就是工作的號角。臥云社區黨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解決非機動車停放難題作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突破口,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居民代表、物業人員開展實地調研,走遍小區每一個角落,詳細摸排可利用的空閑地塊。“我們既要考慮停車容量,又要兼顧居民出行便利,還要避開綠化帶和消防通道,每一塊空地的規劃都經過了反復論證。”社區黨委書記說道。
經過多方協商與科學規劃,社區黨委決定對小區內零散分布的閑置空地進行集中整合,統一搭建標準化雨棚,劃分清晰的停車區域,同時安裝智能充電樁,實現“停車有位、充電有序”。在施工過程中,小區支部書記全程跟進監督,從雨棚的高度、充電樁的位置到地面的防滑處理,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確保既實用又美觀,與小區整體環境相協調。
如今,走進臥云新村,曾經雜亂無章的非機動車停放場景一去不復返。整齊排列的車輛、干凈整潔的停車區、規范有序的充電樁,成為小區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舉措不僅有效盤活了閑置空間資源,改善了小區人居環境,更筑牢了安全防線,讓居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與安心。
臥云社區黨委以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通過精細化管理破解非機動車停放難題,是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下一步,社區將持續傾聽居民需求,不斷優化管理服務,用更多有溫度、有精度的舉措,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精細化管理的陽光照亮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陸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