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下近3000年,體大思精,文采斐然。從求學期間開始,我就經常閱讀《史記》。
我與《史記》的相識、相伴,經歷了三個階段。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史記》選文時,多次引用魯迅對其評價,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聽了怦然心動,這么好的一本書,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遺憾的是,《史記》通篇文言文,加上我歷史知識匱乏,大部分內容讀不懂,最終只蜻蜓點水式翻閱幾篇必讀章節。但記住了那段非常勵志的文字:“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后來,韓愈把上面的一段文字概括為大家熟知的“不平則鳴”。當然,這個“不平”,不僅指遭受不公正待遇,也指個人面臨的巨大困境。司馬遷由于為好友李陵的仗義執言,換來極大羞辱的腐刑。但他并沒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強大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是絕對無法完成的。當時,我面臨高考的壓力,內心焦慮,不知向誰訴說,我就背誦司馬遷那段話激勵自己,周文王、孔子、屈原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遭受了許多挫折,我的困難和他們相比,算什么,一定能闖過去的。
司馬遷的性格一直吸引著我,導致了我與《史記》的第二次親密接觸,對其人其作又有了新的認識。
那年,我們去西安旅游,我帶著剛上小學的兒子,離開大部隊,去司馬遷故鄉韓城拜謁史圣之墓。他的墓為蒙古包形狀。在元代以前,司馬遷的墓都為石砌漢冢,加上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元世祖忽必烈聽說后,便敕命建一座蒙古包形狀的磚砌墓冢。蒙古族為什么如此尊崇司馬遷?《史記》專門有《匈奴列傳》,對匈奴族的發展淵源、歷史功績進行了客觀而公正的記載。除了匈奴,司馬遷還記載了南越、東越、西南夷少數民族的情況。司馬遷繼承了中國史家的優良傳統,“在華則華,在夷則夷,”各個民族不分大小和居住區域,都是炎黃子孫。他的《史記》為我國成為一個大一統國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我參加朋友讀書會,有機會系統學習《史記·楚世家》,了解楚國八百年興衰得失。盡管這些都是遙遠的往事,但歷史是面鏡子,許多人和事,對如今的生活仍有參考意義。讀史可以明智,相信《史記》會給我更多的人生啟迪。有了《史記》的滋養,我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寧靜、豐盈。
(蔡亞春)
【橙美文】《史記》讀罷每奮起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6-30 08:24:00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下近3000年,體大思精,文采斐然。從求學期間開始,我就經常閱讀《史記》。
我與《史記》的相識、相伴,經歷了三個階段。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史記》選文時,多次引用魯迅對其評價,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聽了怦然心動,這么好的一本書,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遺憾的是,《史記》通篇文言文,加上我歷史知識匱乏,大部分內容讀不懂,最終只蜻蜓點水式翻閱幾篇必讀章節。但記住了那段非常勵志的文字:“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后來,韓愈把上面的一段文字概括為大家熟知的“不平則鳴”。當然,這個“不平”,不僅指遭受不公正待遇,也指個人面臨的巨大困境。司馬遷由于為好友李陵的仗義執言,換來極大羞辱的腐刑。但他并沒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強大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是絕對無法完成的。當時,我面臨高考的壓力,內心焦慮,不知向誰訴說,我就背誦司馬遷那段話激勵自己,周文王、孔子、屈原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遭受了許多挫折,我的困難和他們相比,算什么,一定能闖過去的。
司馬遷的性格一直吸引著我,導致了我與《史記》的第二次親密接觸,對其人其作又有了新的認識。
那年,我們去西安旅游,我帶著剛上小學的兒子,離開大部隊,去司馬遷故鄉韓城拜謁史圣之墓。他的墓為蒙古包形狀。在元代以前,司馬遷的墓都為石砌漢冢,加上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元世祖忽必烈聽說后,便敕命建一座蒙古包形狀的磚砌墓冢。蒙古族為什么如此尊崇司馬遷?《史記》專門有《匈奴列傳》,對匈奴族的發展淵源、歷史功績進行了客觀而公正的記載。除了匈奴,司馬遷還記載了南越、東越、西南夷少數民族的情況。司馬遷繼承了中國史家的優良傳統,“在華則華,在夷則夷,”各個民族不分大小和居住區域,都是炎黃子孫。他的《史記》為我國成為一個大一統國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我參加朋友讀書會,有機會系統學習《史記·楚世家》,了解楚國八百年興衰得失。盡管這些都是遙遠的往事,但歷史是面鏡子,許多人和事,對如今的生活仍有參考意義。讀史可以明智,相信《史記》會給我更多的人生啟迪。有了《史記》的滋養,我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寧靜、豐盈。
(蔡亞春)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下近3000年,體大思精,文采斐然。從求學期間開始,我就經常閱讀《史記》。我與《史記》的相識、相伴,經歷了三個階段。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解《史記》選文時,多次引用魯迅對其評價,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聽了怦然心動,這么好的一本書,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遺憾的是,《史記》通篇文言文,加上我歷史知識匱乏,大部分內容讀不懂,最終只蜻蜓點水式翻閱幾篇必讀章節。但記住了那段非常勵志的文字:“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后來,韓愈把上面的一段文字概括為大家熟知的“不平則鳴”。當然,這個“不平”,不僅指遭受不公正待遇,也指個人面臨的巨大困境。司馬遷由于為好友李陵的仗義執言,換來極大羞辱的腐刑。但他并沒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強大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是絕對無法完成的。當時,我面臨高考的壓力,內心焦慮,不知向誰訴說,我就背誦司馬遷那段話激勵自己,周文王、孔子、屈原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遭受了許多挫折,我的困難和他們相比,算什么,一定能闖過去的。司馬遷的性格一直吸引著我,導致了我與《史記》的第二次親密接觸,對其人其作又有了新的認識。那年,我們去西安旅游,我帶著剛上小學的兒子,離開大部隊,去司馬遷故鄉韓城拜謁史圣之墓。他的墓為蒙古包形狀。在元代以前,司馬遷的墓都為石砌漢冢,加上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不堪。元世祖忽必烈聽說后,便敕命建一座蒙古包形狀的磚砌墓冢。蒙古族為什么如此尊崇司馬遷?《史記》專門有《匈奴列傳》,對匈奴族的發展淵源、歷史功績進行了客觀而公正的記載。除了匈奴,司馬遷還記載了南越、東越、西南夷少數民族的情況。司馬遷繼承了中國史家的優良傳統,“在華則華,在夷則夷,”各個民族不分大小和居住區域,都是炎黃子孫。他的《史記》為我國成為一個大一統國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我參加朋友讀書會,有機會系統學習《史記·楚世家》,了解楚國八百年興衰得失。盡管這些都是遙遠的往事,但歷史是面鏡子,許多人和事,對如今的生活仍有參考意義。讀史可以明智,相信《史記》會給我更多的人生啟迪。有了《史記》的滋養,我的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寧靜、豐盈。(蔡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