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繁花》里,財務自由的寶總遇到累心事,玲子小姐便帶他去偏僻小鎮尋一爿小食店——縱然下雨,也要各撐一把傘上橋下堤的,走一段長長夜路,就為坐下來,點幾碟小咸菜,吃一碗湯泡飯……清湯寡水落了胃,整個身心妥帖滋潤,寶總又堂皇地復活過來。
看到這里,總是會心——那不過是一個金光璀璨的成年人尋著來時路重溫一遍窮乏的童年。
咸菜就湯泡飯,何談營養?不過是童年味蕾的狂歡。
人生種種。有時,難免賤骨頭,樂于被清貧滋養。
芒種前后,我的賤骨頭又癢了。盤算著要吃一頓童年時的瓠子疙瘩湯。
事先與菜市里一位售賣嵊州包子的老板商量,可否賣一斤面粉與我。我相中的是他們家面粉的依然本色,不曾添加增白劑。面粉到手,有裊裊麥香。再去買一條瓠子。可惜此地瓠子品種胖而短,不盈一尺,味淡。吾鄉瓠子細而長,口感甜鮮。
回家,倒出面粉半斤,打一枚蛋,適量水,筷子攪勻,放一旁餳一餳。瓠子刨皮,切細絲,備用。
鍋熱,菜籽油、豬油適量,熗炒瓠子絲,開水適量,猛火頂開,拿一把勺子,往滾沸的鍋中一勺一勺搲面疙瘩,大小隨意。最末一定要留下一拗兒濕面,加涼水稀釋,攪成稀糊狀,沿著鍋沿慢慢倒入,以鍋鏟快速攪拌幾下。
我最愛的,就是這種疙瘩湯的稀糊糊。
等面疙瘩徹底熟透,擱點鹽,熄火。是晚餐。舀了一碗稀糊糊,略配四五個面疙瘩。第一口入嘴,雖無童年瓠子的鮮甜,但滋味近似。一碗飲畢,不自覺又去盛了半碗。一邊跟我媽抱怨,怎么吃不到小時候的麥香了,還又一邊滔滔而下。
吃得過于迅疾,胃撐得微痛。
原以為到此為止。誰知翌日清晨起,整個人不太對勁。確乎吃傷了。死面不易消化,也是一歲年齡一歲人。冒著微雨,戶外慢行四五十分鐘,一無餓意。九點余,方去小食店,要了一碗小米南瓜粥。
像是大病一場,整個人虛脫狀態。血糖可能飆升至臨界點了吧。
每年芒種前后,我的味蕾開始復蘇,時時想著吃一餐瓠子疙瘩湯。年年食,年年不如意。童年的麥香永不再來。
吾鄉地處丘陵,多水田,少旱地。每年,僅僅幾分地麥子,將其割了,脫粒,曝曬,挑去機房碾粉,勉強幾十斤吧。要珍惜著吃。
攤小麥粑粑,搟面湯,挑疙瘩湯。如此而已。吾鄉乏人做饅頭,平素以稻米為主食。面食,不過打個牙祭而已。
童年里那種銷魂的麥香氣息,何其長情,拂也拂不去,估計要跟隨一生。
柴禾灶的大鐵鍋,燒得起青煙。搲一坨餳好的新面,用鍋鏟迅速攤勻,是薄薄一層,高溫下的濕粉迅速起了赤銅的麥色,再沿鍋邊輕輕揭起,鍋鏟托住粑粑正中,翻個身,淋點菜籽油,附著于半熟粑粑上,再翻個身,兩面炕得橙黃焦脆。條件好的家庭,起鍋前,撒點兒白糖,卷起。趁熱,咬一口,大嚼,是香、脆、韌的復合交響。末了,唇齒間起了咯吱咯吱的微響,那是白糖粒吹響味蕾小號的起舞。
暌隔三十余年,依舊可以聽聞白糖于齒間的微響。此刻,它像極我正聽著的肖邦夜曲,是女鋼琴家皮蕾斯彈奏著的,輕柔,溫馨,曼妙,神秘,一聲聲叩擊著心房,令我的童年在無邊的麥香中充滿著神性。那個在故鄉吃著小麥粑粑的孩子重新復活。
在一次次書寫中,我們又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
我媽說,還有點面粉,過幾天,搟一次面湯吃。我附議,做點捶肉放進去。
所謂面湯,即北方意義上的面條。適量水,將粉和勻,揪一個個面劑子。過去哪有搟面杖?以鹽水瓶往面劑子上滾滾,搟至篩子那么大面積,切成一拗拗面條,撒點兒干面粉,以防粘連。同樣是烈火熗炒瓠子絲,加水,滾開,切好的面條抖開,一層層鋪撒于鍋中,適量鹽調味,即可。
食畢,我去村西頭張滿枝家,等她一起上學。張家父親,系老窯匠,家庭生活優渥。她們家面湯里可是放了肉的。她媽媽瞇著雙眼,往鍋里抖摟完面條,額外放些汆肉,然后差使著小女兒去喊居家附近的二女兒回家饕餮。張家一共四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均嫁與同村人家。彼時,我頗困惑,這個媽媽何等偏心,何以不喊大女兒回家吃一頓有肉的美食呢?
鄉下過的都是農歷日月。端午過后,迎來芒種,忙是有點忙的。割了麥子,緊接著便要扦插山芋苗。一場一場的細雨,將整個生命氤氳著霧氣,無所不在的青草甘甜的氣息構成整個幽夏。廣疇野畈里,一層一層綠翠,一日濃似一日,大地茫茫,別有景深,一切葳蕤著繁茂著。
村里女性衣襟前、黑發上,總有一朵梔子花。清晨的小河邊,女性們齊齊于河邊浣洗衣物。一朵朵梔子的白,在棒槌聲中跳動……天地俱活在一種無形的節律之中。
至今憶及,心為之靜。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黃絲蘇)
【橙筆記】不脫蓑衣臥月明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6-30 08:21:48
電視劇《繁花》里,財務自由的寶總遇到累心事,玲子小姐便帶他去偏僻小鎮尋一爿小食店——縱然下雨,也要各撐一把傘上橋下堤的,走一段長長夜路,就為坐下來,點幾碟小咸菜,吃一碗湯泡飯……清湯寡水落了胃,整個身心妥帖滋潤,寶總又堂皇地復活過來。
看到這里,總是會心——那不過是一個金光璀璨的成年人尋著來時路重溫一遍窮乏的童年。
咸菜就湯泡飯,何談營養?不過是童年味蕾的狂歡。
人生種種。有時,難免賤骨頭,樂于被清貧滋養。
芒種前后,我的賤骨頭又癢了。盤算著要吃一頓童年時的瓠子疙瘩湯。
事先與菜市里一位售賣嵊州包子的老板商量,可否賣一斤面粉與我。我相中的是他們家面粉的依然本色,不曾添加增白劑。面粉到手,有裊裊麥香。再去買一條瓠子??上Т说仞悠贩N胖而短,不盈一尺,味淡。吾鄉瓠子細而長,口感甜鮮。
回家,倒出面粉半斤,打一枚蛋,適量水,筷子攪勻,放一旁餳一餳。瓠子刨皮,切細絲,備用。
鍋熱,菜籽油、豬油適量,熗炒瓠子絲,開水適量,猛火頂開,拿一把勺子,往滾沸的鍋中一勺一勺搲面疙瘩,大小隨意。最末一定要留下一拗兒濕面,加涼水稀釋,攪成稀糊狀,沿著鍋沿慢慢倒入,以鍋鏟快速攪拌幾下。
我最愛的,就是這種疙瘩湯的稀糊糊。
等面疙瘩徹底熟透,擱點鹽,熄火。是晚餐。舀了一碗稀糊糊,略配四五個面疙瘩。第一口入嘴,雖無童年瓠子的鮮甜,但滋味近似。一碗飲畢,不自覺又去盛了半碗。一邊跟我媽抱怨,怎么吃不到小時候的麥香了,還又一邊滔滔而下。
吃得過于迅疾,胃撐得微痛。
原以為到此為止。誰知翌日清晨起,整個人不太對勁。確乎吃傷了。死面不易消化,也是一歲年齡一歲人。冒著微雨,戶外慢行四五十分鐘,一無餓意。九點余,方去小食店,要了一碗小米南瓜粥。
像是大病一場,整個人虛脫狀態。血糖可能飆升至臨界點了吧。
每年芒種前后,我的味蕾開始復蘇,時時想著吃一餐瓠子疙瘩湯。年年食,年年不如意。童年的麥香永不再來。
吾鄉地處丘陵,多水田,少旱地。每年,僅僅幾分地麥子,將其割了,脫粒,曝曬,挑去機房碾粉,勉強幾十斤吧。要珍惜著吃。
攤小麥粑粑,搟面湯,挑疙瘩湯。如此而已。吾鄉乏人做饅頭,平素以稻米為主食。面食,不過打個牙祭而已。
童年里那種銷魂的麥香氣息,何其長情,拂也拂不去,估計要跟隨一生。
柴禾灶的大鐵鍋,燒得起青煙。搲一坨餳好的新面,用鍋鏟迅速攤勻,是薄薄一層,高溫下的濕粉迅速起了赤銅的麥色,再沿鍋邊輕輕揭起,鍋鏟托住粑粑正中,翻個身,淋點菜籽油,附著于半熟粑粑上,再翻個身,兩面炕得橙黃焦脆。條件好的家庭,起鍋前,撒點兒白糖,卷起。趁熱,咬一口,大嚼,是香、脆、韌的復合交響。末了,唇齒間起了咯吱咯吱的微響,那是白糖粒吹響味蕾小號的起舞。
暌隔三十余年,依舊可以聽聞白糖于齒間的微響。此刻,它像極我正聽著的肖邦夜曲,是女鋼琴家皮蕾斯彈奏著的,輕柔,溫馨,曼妙,神秘,一聲聲叩擊著心房,令我的童年在無邊的麥香中充滿著神性。那個在故鄉吃著小麥粑粑的孩子重新復活。
在一次次書寫中,我們又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
我媽說,還有點面粉,過幾天,搟一次面湯吃。我附議,做點捶肉放進去。
所謂面湯,即北方意義上的面條。適量水,將粉和勻,揪一個個面劑子。過去哪有搟面杖?以鹽水瓶往面劑子上滾滾,搟至篩子那么大面積,切成一拗拗面條,撒點兒干面粉,以防粘連。同樣是烈火熗炒瓠子絲,加水,滾開,切好的面條抖開,一層層鋪撒于鍋中,適量鹽調味,即可。
食畢,我去村西頭張滿枝家,等她一起上學。張家父親,系老窯匠,家庭生活優渥。她們家面湯里可是放了肉的。她媽媽瞇著雙眼,往鍋里抖摟完面條,額外放些汆肉,然后差使著小女兒去喊居家附近的二女兒回家饕餮。張家一共四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均嫁與同村人家。彼時,我頗困惑,這個媽媽何等偏心,何以不喊大女兒回家吃一頓有肉的美食呢?
鄉下過的都是農歷日月。端午過后,迎來芒種,忙是有點忙的。割了麥子,緊接著便要扦插山芋苗。一場一場的細雨,將整個生命氤氳著霧氣,無所不在的青草甘甜的氣息構成整個幽夏。廣疇野畈里,一層一層綠翠,一日濃似一日,大地茫茫,別有景深,一切葳蕤著繁茂著。
村里女性衣襟前、黑發上,總有一朵梔子花。清晨的小河邊,女性們齊齊于河邊浣洗衣物。一朵朵梔子的白,在棒槌聲中跳動……天地俱活在一種無形的節律之中。
至今憶及,心為之靜。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黃絲蘇)
電視劇《繁花》里,財務自由的寶總遇到累心事,玲子小姐便帶他去偏僻小鎮尋一爿小食店——縱然下雨,也要各撐一把傘上橋下堤的,走一段長長夜路,就為坐下來,點幾碟小咸菜,吃一碗湯泡飯……清湯寡水落了胃,整個身心妥帖滋潤,寶總又堂皇地復活過來??吹竭@里,總是會心——那不過是一個金光璀璨的成年人尋著來時路重溫一遍窮乏的童年。咸菜就湯泡飯,何談營養?不過是童年味蕾的狂歡。人生種種。有時,難免賤骨頭,樂于被清貧滋養。芒種前后,我的賤骨頭又癢了。盤算著要吃一頓童年時的瓠子疙瘩湯。事先與菜市里一位售賣嵊州包子的老板商量,可否賣一斤面粉與我。我相中的是他們家面粉的依然本色,不曾添加增白劑。面粉到手,有裊裊麥香。再去買一條瓠子。可惜此地瓠子品種胖而短,不盈一尺,味淡。吾鄉瓠子細而長,口感甜鮮?;丶?倒出面粉半斤,打一枚蛋,適量水,筷子攪勻,放一旁餳一餳。瓠子刨皮,切細絲,備用。鍋熱,菜籽油、豬油適量,熗炒瓠子絲,開水適量,猛火頂開,拿一把勺子,往滾沸的鍋中一勺一勺搲面疙瘩,大小隨意。最末一定要留下一拗兒濕面,加涼水稀釋,攪成稀糊狀,沿著鍋沿慢慢倒入,以鍋鏟快速攪拌幾下。我最愛的,就是這種疙瘩湯的稀糊糊。等面疙瘩徹底熟透,擱點鹽,熄火。是晚餐。舀了一碗稀糊糊,略配四五個面疙瘩。第一口入嘴,雖無童年瓠子的鮮甜,但滋味近似。一碗飲畢,不自覺又去盛了半碗。一邊跟我媽抱怨,怎么吃不到小時候的麥香了,還又一邊滔滔而下。吃得過于迅疾,胃撐得微痛。原以為到此為止。誰知翌日清晨起,整個人不太對勁。確乎吃傷了。死面不易消化,也是一歲年齡一歲人。冒著微雨,戶外慢行四五十分鐘,一無餓意。九點余,方去小食店,要了一碗小米南瓜粥。像是大病一場,整個人虛脫狀態。血糖可能飆升至臨界點了吧。每年芒種前后,我的味蕾開始復蘇,時時想著吃一餐瓠子疙瘩湯。年年食,年年不如意。童年的麥香永不再來。吾鄉地處丘陵,多水田,少旱地。每年,僅僅幾分地麥子,將其割了,脫粒,曝曬,挑去機房碾粉,勉強幾十斤吧。要珍惜著吃。攤小麥粑粑,搟面湯,挑疙瘩湯。如此而已。吾鄉乏人做饅頭,平素以稻米為主食。面食,不過打個牙祭而已。童年里那種銷魂的麥香氣息,何其長情,拂也拂不去,估計要跟隨一生。柴禾灶的大鐵鍋,燒得起青煙。搲一坨餳好的新面,用鍋鏟迅速攤勻,是薄薄一層,高溫下的濕粉迅速起了赤銅的麥色,再沿鍋邊輕輕揭起,鍋鏟托住粑粑正中,翻個身,淋點菜籽油,附著于半熟粑粑上,再翻個身,兩面炕得橙黃焦脆。條件好的家庭,起鍋前,撒點兒白糖,卷起。趁熱,咬一口,大嚼,是香、脆、韌的復合交響。末了,唇齒間起了咯吱咯吱的微響,那是白糖粒吹響味蕾小號的起舞。暌隔三十余年,依舊可以聽聞白糖于齒間的微響。此刻,它像極我正聽著的肖邦夜曲,是女鋼琴家皮蕾斯彈奏著的,輕柔,溫馨,曼妙,神秘,一聲聲叩擊著心房,令我的童年在無邊的麥香中充滿著神性。那個在故鄉吃著小麥粑粑的孩子重新復活。在一次次書寫中,我們又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我媽說,還有點面粉,過幾天,搟一次面湯吃。我附議,做點捶肉放進去。所謂面湯,即北方意義上的面條。適量水,將粉和勻,揪一個個面劑子。過去哪有搟面杖?以鹽水瓶往面劑子上滾滾,搟至篩子那么大面積,切成一拗拗面條,撒點兒干面粉,以防粘連。同樣是烈火熗炒瓠子絲,加水,滾開,切好的面條抖開,一層層鋪撒于鍋中,適量鹽調味,即可。食畢,我去村西頭張滿枝家,等她一起上學。張家父親,系老窯匠,家庭生活優渥。她們家面湯里可是放了肉的。她媽媽瞇著雙眼,往鍋里抖摟完面條,額外放些汆肉,然后差使著小女兒去喊居家附近的二女兒回家饕餮。張家一共四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均嫁與同村人家。彼時,我頗困惑,這個媽媽何等偏心,何以不喊大女兒回家吃一頓有肉的美食呢?鄉下過的都是農歷日月。端午過后,迎來芒種,忙是有點忙的。割了麥子,緊接著便要扦插山芋苗。一場一場的細雨,將整個生命氤氳著霧氣,無所不在的青草甘甜的氣息構成整個幽夏。廣疇野畈里,一層一層綠翠,一日濃似一日,大地茫茫,別有景深,一切葳蕤著繁茂著。村里女性衣襟前、黑發上,總有一朵梔子花。清晨的小河邊,女性們齊齊于河邊浣洗衣物。一朵朵梔子的白,在棒槌聲中跳動……天地俱活在一種無形的節律之中。至今憶及,心為之靜。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黃絲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