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提物業費就上火,今年我痛快地交了!”家住合肥高新區上鐵銀欣花園小區的老李說,“過去錢直接給物業,服務跟不上,交得憋屈。現在錢進共管賬戶,花銷大伙議,賬目隨時查,清清楚楚!”老李態度的轉變,源于該小區去年引入的“信托制”物業管理新模式。
“信托制”破局:三方共治,居民當家作主
上鐵銀欣花園小區建于2011年,曾因基礎設施老舊、公共收益不透明、物業收支失衡等問題陷入管理僵局。2023年9月,經業主大會表決通過,該小區成為合肥市首個試點“信托制”物業模式的商住小區。
小區警民聯席會
“信托制”模式的核心在于將物業費、公共收益等設立為小區共有基金,以信托方式授權物業企業管理和使用。這一制度設計旨在通過陽光透明的運作,保障業主權益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促使物業回歸“忠誠管家”角色,讓全體業主真正成為“小區主人”。
在小區黨支部引領下,小區成立了紅色物業管理委員會(物管委),并推選樓棟代表。通過按月召開的黨群議事會,業主們對物業提出的管理提升計劃進行協商、決策,充分體現民意主導。
透明賬本:錢袋子曬在陽光下,質價相符有保障
“信托制”模式最顯著的變化是資金管理透明化。物業費和公共收益不再直接進入物業公司賬戶,而是存入全體業主共有的信托賬戶。高新區智慧社區平臺小程序讓所有收支明細一目了然,不熟悉智能手機的業主也可在公示欄查看定期更新的賬本。
“微更新”后的小區廣場
“資金歸屬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就像把錢裝進了‘透明錢袋’。”小區物管委主任詹衛東介紹,這種透明倒逼物業依約做事、明白用錢。過去消防管網漏水維修一度因報價多達9萬多元停滯。實行信托制后,業主集思廣益,采取“定點維修”策略,僅花費2萬多元就解決了問題。
透明也帶來了信任和效率。居民線上報修,物業響應迅速,維修反饋及時。物業的角色從“管理者”明確為“服務受托方”,收益與服務質量直接掛鉤,顯著化解了業主與物業間的矛盾。
在透明基礎上,小區黨支部聯合物管委、業主代表等共同修訂完善規章制度,并按照“以收定支、質價相符、量入為出、開放自治”原則編制年度預算,明確服務內容、標準和物業傭金。據介紹,該小區改制前物業嚴重虧損準備撤場,改制后多方收益,不僅物業費收繳率大大提升,業主對物業服務很滿意,物業的傭金也得到了保障。
智慧兜底:平臺賦能,打通精細化管理“最后一米”
“信托制”的成功運行離不開智慧化平臺的支撐。高新區創新開發智慧社區平臺,將上鐵銀欣花園劃分為網格進行精細管理。平臺已采集居民信息千余條,線上閉環處理各類投訴。
小區干道整潔有序
“巡查、報告、解決、督查、反饋”的工作機制高效運轉。例如,網格員上報小區西門地磚松動隱患后,平臺6分鐘內派單至相關公司,限時5日修復。居民“隨手一拍”,問題即時響應,解決了“誰來管、誰來干”的難題。該模式已累計解決小區公共設施維修、快遞點外移等“關鍵小事”50余件。
針對群租房、占道經營、噪音擾民等復雜問題,高新區還建立了“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聯動公安、城管等職能部門共同執法、普法進社區,切實暢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
引入“信托制”模式后,上鐵銀欣花園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從70%躍升至97%,全年投訴量降至個位數,居民滿意度大幅提升,實現“兩升一降”。小區還榮獲合肥市“住宅小區治理典型”、“和美小區”等稱號。通過開源節流,小區共管賬戶年底實現結余4萬元,并落地了共享充電樁、“寵物公廁”等便民項目。
老李說,現在他走在小區里,看到平坦道路、整潔環境、有序停車,心里別提多舒心了。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劉忠玉 通訊員 葉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