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馬協四季花海跑團開展的青少年體能培訓深受歡迎。
活動在鄰里,健身在社區——這不僅是合肥市民的樸素愿望,更是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路徑“最后100米”的關鍵所在。
6月13日,一場面向廬陽區70個社區負責人及體育專干的專題培訓拉開帷幕,由合肥市體育局創新推出的“和健身”社區科學健身指導公益俱樂部模式,以廬陽區為試點,正式啟動深度探索,并將在瑤海、蜀山、包河等主城區及開發區全面鋪開。
痛點突圍:從“無人無錢”到自治共享
長期以來,“人手不足”和“資金匱乏”如同兩座大山,橫亙在基層社區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之路上。社區體育專干多為兼職,精力有限;組織活動、維護器材常力不從心;社會體育指導員熱心奉獻,但長期自己貼錢也難以為繼。
合肥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汪貽政向記者分析:“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完全依賴義務奉獻缺乏可持續性。我們參考外地的經驗,創新嘗試合肥模式:不僅解決人員‘組織’問題,更創新性地破解了活動‘資金’難題。”
依托社區,招募有時間、有熱情、有能力的居民或社會體育指導員擔任牽頭人,組建自治型俱樂部核心團隊。
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思路,建立以“基層冠名基金”為核心的社會化募資機制。安徽省江淮慈善基金會已設立“和健身”專項母基金,并搭建“江淮數字公益慈善平臺”。各社區可在此平臺下申請設立子基金,通過合法合規的公開募捐渠道,廣泛吸納愛心企業定向捐贈、個人小額捐贈,實現“社區募、社區用”。
目前,江淮慈善基金會已募集初始資金及實物價值超過60萬元。針對基層對慈善基金使用規則不熟悉的情況,市體育局正聯動基金會提供“手把手”指導服務,掃清資金落地障礙。
模式落地:15個試點點燃社區健身星火
2025年初,《“和健身”社區科學健身指導俱樂部項目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明確提出“先試點、再推進、后推廣”的實施路徑。首批重點培育14個試點俱樂部,要求其扎根社區,切實履行“6項服務”(科學健身宣講、技能培訓、賽事組織、設施維護、信息發布、需求收集)和“3個1活動”(每月至少1場宣講、1次培訓、1次活動/比賽),目標是樹立“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比賽”的社區健身新風尚。
在去年9月份開始的試點之外,合肥市馬拉松協會四季花海跑團作為第15家俱樂部,已率先蹚出一條創新實踐之路。他們雖未直接獲得基金會現金支持,但成功從愛心企業募集到一批運動襪,跑團成員化身“義賣大使”,售出4000余雙,所得款項有效支撐了日常跑團活動及青少年體能訓練營的開展。這生動詮釋了“和健身”模式的核心:利用平臺優勢,激活社區自身“造血”功能。
觀念破冰:尋找“有閑有心”的社區領頭雁
推廣路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在于尋找合適的俱樂部牽頭人。“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有時間、有精力、有公益熱情的社區能人。”汪貽政坦言。初期嘗試效果不盡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源于基層對政府“壓任務”的慣性思維和傳統路徑依賴。
為此,合肥市體育局以廬陽區培訓會為起點,向社區書記、體育專干的政策宣講和模式解讀,傳遞清晰信號:政府角色是引導者、支持者和協調者,而非包辦者;核心在于激發社區內生動力,借助慈善平臺賦能,最終實現俱樂部的自我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廬陽區70個社區,140多名基層干部參與培訓。只要能在其中成功培育七八個有效運行的示范點,星星之火就足以燎原,帶動整個區域推廣開來。”汪貽政對前景充滿信心。關鍵在于讓基層看到:俱樂部一旦建立并有效運轉,通過社會募集解決活動經費,就能形成良性循環,徹底改變過去社會體育指導員“自掏腰包做公益”的窘境。
隨著15個俱樂部的落地與探索,合肥正努力將“活動在鄰里,健身在社區”的理想照進現實。這場以社區為起點的全民健身“毛細血管”疏通工程,不僅關乎個體健康福祉,更承載著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構建和諧鄰里的深層意義。打通“最后100米”,合肥的社區健身圖景,正在公益創新的土壤中破土萌芽。
合報樂·皖體育
融媒體工作室
合肥晚報- 合新聞記者 韋韜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