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濉溪縣五溝鎮白寺村王小廟莊,一批承載著深厚歷史情感與革命記憶的文物,再次揭開那段烽火歲月。6月13日,聯勤保障部隊博物館、淮海戰役紀念館與安徽省革命軍事館分別派出工作人員,來到濉溪縣王傳仁家,接收一批與淮海戰役相關的革命文物。其中包括見證“馬歇人不歇”戰術的飲馬缸、曾捆扎炸藥的作戰桌等。而這批文物的主人王傳仁老人,雖已于2024年5月離世,但他的遺愿就是捐贈這批革命文物。
十四歲少年的烽火奇緣?
時間回溯至1948年的淮海戰役期間,淮海戰役開始后,黃百韜兵團被圍,為阻擊可能由蒙城方向過來的援敵,華東野戰軍二縱五師副師長周純麟率領騎兵部隊進駐王小廟莊,指揮部便設在了王傳仁家中。那時的王傳仁,剛滿十四歲,卻已展現出超越年齡的勇敢與擔當。“當年由于房子早年是一家絲綢店,房間較多,且有適宜的開會場所,使這里成為了騎兵指揮部的理想選址。”王傳仁的孫子王昆轉述道,當年周純麟副師長帶領的騎兵部隊,白天偵察敵情,夜晚則與敵人展開激戰。
當經歷了與敵人的一個加強團反復絞殺后,雙方傷亡都比較嚴重。為保持戰斗力,周純麟的騎兵隊伍不得不采取“馬歇人不歇”的戰術:將全部馬匹編為三個梯隊輪番出擊,戰士們則連續作戰。“聽爺爺說,那時候他主動請纓,不僅每天要磨兩百多斤豆料,還要一趟趟去井里挑水,承擔起照料指揮部幾十匹戰馬的任務。”除此之外,王傳仁還幫助后勤班制造“武器”。為了設伏對手,騎兵們用柳樹枝和硝、磺為原料,炒制了大量的火藥。得知生長于水里的柳樹根,是炒制上乘炸藥的好料,王傳仁就帶著斧頭,下到結著薄冰的河水里到處尋找。靠著王傳仁的幫助,那段時間里,后勤班炒制出了幾百斤炸藥,為戰斗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戰火中的少年守護者
12月初,集結于王小廟周邊的二縱主力東進固鎮,投入到殲滅黃維兵團的任務中。趁此時機,蒙城方向的國民黨團突然加大對周純麟騎兵部隊的突襲。“爺爺清楚記得那是一個黃昏,當時他正在磨坊磨料。突然聽見周純麟高喊:‘指揮部全部上馬!’緊接著,騎兵們像旋風般卷向戰場。”
隨后,王傳仁慌慌張張從磨坊里跑出來,發現院子里只剩下后勤班的戰士在捆炸藥包。時間緊急,王傳仁趕緊上前幫忙,不大會,就將二十多包炸藥捆好。據當晚戰報顯示,騎兵團憑借這些炸藥重創了冒進突襲的敵軍。回來后,周純麟摸著王傳仁凍裂的雙手說:“你這小鬼,要是再大點,我非給你帶走不可。”
跨越時空的深情厚誼?
淮海戰役結束后,周純麟副師長率部南下,離開時,周純麟副師長送給王傳仁一枚玉扳指作為紀念(遺憾的是,這枚玉扳指在90年代遺失)。雖然戰火的硝煙逐漸散去,但王傳仁與周純麟一家的情誼卻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周純麟副師長率騎兵駐扎于王傳仁家時,其愛人鄧文秀曾從野戰醫院趕來看望。”王昆介紹說,2018年11月,得知鄧文秀在世,爺爺王傳仁與之取得聯系后,便趕往南京相見。聊起周純麟在王小廟的往事,兩人萬分感慨。
臨別時,鄧文秀老人贈送由她著作的《我是一個兵》回憶錄以及《周純麟回憶錄》各兩本。2021年,鄧文秀老人謝世。2024年5月,王傳仁老人辭世,這段往事告終,只留下這些老物件成為那段烽火奇緣的見證,也成為他們深厚情誼的又一見證。“爺爺在世時反復叮囑我們,這些東西都是騎兵們當年使用的,他保存了一輩子,叮囑我們不要丟了,要保管好。”此次,王昆遵從爺爺的遺愿,將這些文物捐贈至三個博物館,讓這段烽火奇緣的歷史記憶得以永續傳承。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周梅 通訊員 張雙 吳善孩 劉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