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2025年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正全方位備汛備戰,有效應對多輪強降雨和強對流天氣,科學防御階段性旱情,全力保障防洪安全,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平均氣溫64年最高
據預計,今年我省汛期氣候狀況偏差。今年以來(截至6月8日),我省平均氣溫13.6℃,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高。全省平均降水量395.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4%。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受溫高雨少影響,氣象干旱發生發展。在自然降雨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響下,全省氣象干旱得到有效緩解。
5月起我省強對流天氣增多,特別是8日、9日出現較大范圍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6月7日我省入梅,較常年提前8天,為2021年以來最早;7日~8日累計雨量淮河以南普遍超過50毫米,最大降雨出現在休寧桃林199.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7個站點超過70毫米,蕪湖79.8毫米(7日08時),打破蕪湖國家站歷史紀錄。根據最新預報,13日前我省江南仍處于主雨帶附近,仍有持續降雨,預計14日后將再迎來新一輪強降水過程。
預計今年主汛期(6月~8月)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階段性旱澇明顯,沿淮淮北、沿江江南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偏多;江淮之間大部、沿江西部降水量偏少。全省平均氣溫偏高,高溫日數偏多。淮河以南部分地區發生高溫伏旱的可能性大。淮河以南7月上旬后期出梅,出梅時間偏早,江淮之間梅雨量偏少,沿江江南接近常年。預計有2個臺風影響我省。
加快完善三大流域防洪
去年汛期,我省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先后發生超警超保洪水。針對2024年汛期暴露的問題,我省加快完善淮河、長江、新安江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全面排查度汛隱患,921處隱患逐一銷號、272處開口子工程全部復堤復壩。
5137座小水庫逐庫落實防汛“三個責任人”、調度運用方案。落實專班汛期全天候緊盯水庫運行狀況,督促提醒相關責任人加強巡查防守。61座病險小水庫主汛期限制水位運行,汛后實施除險加固。對1851座重要小水庫逐庫制定“保壩”方案,就近預置物資設備,確保“不垮壩”。
今年以來,受降雨偏少影響,部分地區出現旱情。我省把提引外水作為關鍵性措施,調度省管骨干工程引調水18.55億立方米,其中引江濟淮工程從長江向淮河補水1.75億立方米,淮水北調等工程向皖北調水3.66億立方米,駟馬山引江工程提引江水2.26億立方米,淠史杭灌區引水10.88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
積極防范應對城市內澇
為防范應對城市內澇,今年3月下旬起全省各地全面組織開展設施設備檢修維護,全省已累計清疏排水管渠約1.18萬公里,更新雨水井蓋或雨水篦2.23萬個,檢修泵站559座,有效保障城市現有排水設施設備的正常運行。
完善城市排水防澇應急預案,加強全系統應急隊伍建設,全省已充實應急搶險隊伍共1.21萬人,應急抽排能力57.6萬立方米/小時,儲備發電機632臺,搶險車輛1375輛。
不斷加強城市排水防澇重點項目建設。2023年以來,全省共145個城市排水防澇重點項目獲得187.32億元中央資金支持,至今年6月底,54個項目將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