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的細胞,也是生活的縮影。從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到夜晚的萬家燈火,社區承載著人們對家的向往,也見證著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連接。然而,當城市的腳步越來越快,社區是否還能成為人們心靈的港灣?當物業服務從“保基本”向“創美好”轉型,社區營造的意義便在于重新定義“家”的邊界——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延伸,更是情感、文化和價值的交匯點。
在“社造+我們的山河海洋”新質物業系列報道中,我們將走進部分社區,探尋物業如何讓社區從基礎服務向生活服務升級,從服務空間向人文空間延伸,從單一管理向共建共治轉型。我們,將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社區故事,感受到物業服務如何讓生活更有溫度,社區更有歸屬感。
這不僅是物業的探索,也是在探索我們共同的“山河海洋”。
5 月 6 日,天瓏廣場一家體育俱樂部內,一場激烈的乒乓球友誼賽正在進行。球桌兩側,球手們揮舞著球拍,你來我往,小小的乒乓球在空中飛速穿梭。球桌旁的觀眾不時叫好、加油。這場“球賽”,是附近華潤凱旋門社區居民自行組織的,不僅展現了居民們高超的球技,更彰顯了社區的活力與凝聚力。
“我們去年曾組織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球賽,但目前還是以社群活動為主,沒有商業方面的規劃。” 華潤凱旋門小區 “乒在一起” 乒乓球社群主理人溫祥表示。他也是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希望將乒乓球與書法的深厚文化底蘊融入社群活動。
截至目前,華潤置地合肥公司已成立 60 + 興趣社群,擁有 100 + 主理人。這些社群涵蓋體育、攝影、女性力量、兒童美育等多個領域,成為社區營造和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社群營造:重構社區的溫度與活力
“乒乓球作為國球,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人從小便接觸并喜愛這項運動。” 溫祥認為,書法同樣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尤其在沒有電子產品的時代,手工書寫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乒乓球和書法融入社區活動,不僅能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還能增強社區的文化氛圍。
在傳統節日期間,華潤凱旋門小區及所在社區會舉辦春聯書寫、送福字等活動。這些活動增進了居民之間的互動,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書法藝術以文字為載體,傳承了篆、隸等古法字法,書寫內容多為古詩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在社區中開展此類活動,可以讓傳統文化更加貼近居民的日常生活。” 溫祥說,社區乒乓球聯賽等活動,讓居民們在平時練球的同時,生活中也相互幫助,真正體現了 “遠親不如近鄰” 的鄰里情誼。
在合肥華潤幸福里社區,攝影社群的主理人趙明正在組織一場以 “春之煥新” 為主題的攝影活動。作為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和老年大學聲樂老師的趙明,將攝影與音樂的藝術理念巧妙融合。他鼓勵群員們用廣角鏡頭記錄社區周末的熱鬧活動,用特寫鏡頭捕捉鄰里間的溫馨瞬間。在趙明的引導下,居民們拍攝出了一張張充滿情感的照片,也在鏡頭中發現了社區生活的別樣魅力。
趙明認為,攝影不僅是記錄生活,更是連接人心的藝術。他通過引入攝影與音樂中諸如留白、對比等共通的藝術理念,鼓勵成員多探索多嘗試,營造分享型的攝影社群。他強調 “接地氣” 的藝術創作,讓社群成員可以切身參與到藝術創作過程中來,注重拍到比拍好更重要,提升拍攝體驗。他還會在工作日抽空去市區各處踩點踩機位,為群員提供周末出游的參考,幫助他們更好地捕捉社區的獨特魅力和人文故事。
社群的力量:從個體到共同體
在華潤置地的小區內,社群已經成為連接居民情感、提升社區活力的重要紐帶。從乒乓球比賽到書法活動,從攝影分享到女性力量的展現,華潤置地的社群活動正在不斷豐富和深化。
“社區營造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我們目前大概還處于1.0 版本。既要物業引導,也離不開業主自發,多數主理人并沒有明確的發展規劃或者商業計劃,因此,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溫祥說。
在這種背景下,計劃或者規劃就成了 “稀缺”。
在華潤瀾溪鎮社區,“女性力量 OK 姐” 主理人楊捷則希望通過自媒體平臺,將女性力量的故事傳播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她創立的 “OK 姐姐們” 賬號,以真實感人的女性故事為載體,展現女性在生活中的堅韌與美好。
楊捷表示:“女性的力量是多元的,通過社群活動,我希望能讓更多女性在社區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彼此支持,共同成長。” 她還提到,商業活動與社區結合具有天然優勢,通過商業合作可以為社區提供更多資源,同時也會為商家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數據與成果:社群營造的成效
在華潤置地的社群營造實踐中,居民的參與度和幸福感顯著提升。數據顯示,社群活動的參與率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40%,居民對社區的滿意度達到了 95% 以上。通過社群活動,居民們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還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參與了多次社群活動的居民感慨地說:“以前在社區里,大家都互不相識。現在通過這些活動,我們不僅認識了很多鄰居,還一起參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動,社區的氛圍變得越來越溫暖了。”
華潤置地的社群營造之路還在不斷延伸。
未來,在華潤萬象生活物業航道——萬象服務小區內,華潤的地產航道聯合物業航道,將推出更多創新的社群項目,將社區打造成為居民的精神家園和生活樂園。同時,華潤置地還將繼續深化與主理人的合作,為居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社群活動。
一份材料顯示,華潤置地旗下的“潤比鄰” 品牌,秉持 “社群有溫度,生活有意思” 的理念,通過平臺化運作、精細化服務、體系化運營三大模式,圍繞 “社群內容、社群空間、會員福利、線上陪伴” 四大核心內容,全生命周期覆蓋業主的居住體驗。
從概念的提出,到推動活動的推動,華潤置地在合肥已打造出潤 BA 聯賽、小企鵝計劃、乒乓球聯賽、樂活一夏、小馬會等 IP 活動。
社群的可持續發展:從社區到商業模式
社區營造始于社區,卻不應妨礙商業力量的介入。
在之前的采訪中,一位上海的社造專家就告訴記者,社區或小區相當于一個創業孵化園,物業不妨做一個創業孵化的導師,協助主理人孵化相應的社群活動,不拒絕在相應的社群活動引入商業模式,“只有自身造血,社群活動才能走得更遠,也才有可能從社群活動升級至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持續投入。但當看到社區因大家的付出而變得更好,所有努力都值得。” 溫祥表示。
在華潤置地的小區里,物業服務已經從傳統的 “房屋管理者” 轉變為 “生活服務商”,社區也從 “居住容器” 變成了 “精神原鄉”。
從鋼鐵森林中的一座座孤島,到充滿歡聲笑語的溫暖家園,華潤置地的社群營造實踐正在逐步編織出一幅幅動人的社區畫卷。
“有些事情,急不得。”一位主理人告訴記者。在商業化推動、運營理念以及社區內生動力的激發上,華潤置地和萬象服務還在追趕,但這并不妨礙它已經在社區營造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對于物業行業來說,專家認為,物業企業不妨進一步探索如何將社群活動與商業資源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應更加注重居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激發社區的內生動力。社區營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努力。
正如每一個溫馨的社區故事所展現的那樣,華潤置地在未來的社群營造中,可以借鑒更多成功案例,不斷優化運營模式,讓社區真正成為居民心靈的港灣和生活的主場。這是一場關于人與人、人與空間、人與生活的深刻對話,而華潤,正用它的實踐,書寫著屬于社區的溫暖答卷。(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