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安徽省近年來著力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約1160萬群眾喜圓安居夢,全省城市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實現應保盡保。
近年來,我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全面加強住房保障工作。通過推進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設,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城中村)安置住房445萬套,幫助約1160萬群眾喜圓安居夢。累計實物籌集保障性住房104.3萬套、發放租賃補貼8.8萬戶,全省城市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實現應保盡保。
在優化房地產政策方面,我省加強供需雙向調節,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超過42平方米。同時增強住房公積金保障作用,累計為180多萬戶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5000多億元,支持繳存職工實現安居夢。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全面改造提升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715個,惠及居民201萬人。另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重點改造小區應改盡改前提下,提前對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進行改造。針對群眾反映突出的電梯安全、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房屋質量安全隱患等問題,我省深入開展物業服務提升行動,主動靠前服務、開展集中攻堅,推動群眾“急難愁盼”事項有效解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老百姓對居住地周邊的環境要求也漸漸提高。為此,我省在城市更新中大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將“口袋公園”建設作為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拓展綠色公共空間的有效抓手,努力將更多的綠地建在群眾身邊。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口袋公園”1000余個。
據省住建廳城建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近年來加大“口袋公園”建設力度。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廢棄地、荒地、附屬綠地和拆違騰退的空地等,建設“口袋公園”;新城區結合新區公園體系規劃,將“口袋公園”作為綠化活動空間網絡的補充,按步行5~10分鐘可達綠地空間的規劃要求增補選址配置“口袋公園”。同時合理利用場地原有地形地貌,充分尊重場地原有植被,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一園一品”景觀格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的需求與期待,讓百姓“推窗見綠、開門入園”。
在“口袋公園”選址方面,各地市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重點選址在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較低的區域,積極落實適老化和兒童友好等要求,增加活動場地,補充活動設施,適當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互動、智能感知場景,打造多元文化活動場所。目前,合肥等城市已探索出緩解幼兒園、中小學上下學接送難、家長等候休息難等實際問題的方法——打造“三件套”(一個小游園、一片家長等候區和一所公廁),未來有望在全省陸續推廣。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11月24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安徽省近年來著力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約1160萬群眾喜圓安居夢,全省城市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實現應保盡保。近年來,我省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全面加強住房保障工作。通過推進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設,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城中村)安置住房445萬套,幫助約1160萬群眾喜圓安居夢。累計實物籌集保障性住房104.3萬套、發放租賃補貼8.8萬戶,全省城市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實現應保盡保。在優化房地產政策方面,我省加強供需雙向調節,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持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超過42平方米。同時增強住房公積金保障作用,累計為180多萬戶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5000多億元,支持繳存職工實現安居夢。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全面改造提升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715個,惠及居民201萬人。另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重點改造小區應改盡改前提下,提前對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進行改造。針對群眾反映突出的電梯安全、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房屋質量安全隱患等問題,我省深入開展物業服務提升行動,主動靠前服務、開展集中攻堅,推動群眾“急難愁盼”事項有效解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老百姓對居住地周邊的環境要求也漸漸提高。為此,我省在城市更新中大力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將“口袋公園”建設作為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拓展綠色公共空間的有效抓手,努力將更多的綠地建在群眾身邊。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口袋公園”1000余個。據省住建廳城建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近年來加大“口袋公園”建設力度。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閑置地、廢棄地、荒地、附屬綠地和拆違騰退的空地等,建設“口袋公園”;新城區結合新區公園體系規劃,將“口袋公園”作為綠化活動空間網絡的補充,按步行5~10分鐘可達綠地空間的規劃要求增補選址配置“口袋公園”。同時合理利用場地原有地形地貌,充分尊重場地原有植被,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一園一品”景觀格局,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親近自然、休閑游憩、運動健身的需求與期待,讓百姓“推窗見綠、開門入園”。在“口袋公園”選址方面,各地市充分考慮周邊群眾需求,重點選址在公園服務半徑覆蓋率較低的區域,積極落實適老化和兒童友好等要求,增加活動場地,補充活動設施,適當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慧互動、智能感知場景,打造多元文化活動場所。目前,合肥等城市已探索出緩解幼兒園、中小學上下學接送難、家長等候休息難等實際問題的方法——打造“三件套”(一個小游園、一片家長等候區和一所公廁),未來有望在全省陸續推廣。(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