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些商家打出極具吸引力的充值贈送、充值打折等廣告吸引消費者充值消費,健身卡、美容卡等各類預付卡層出不窮,那么如果遇到商家關門,進行退費時,當初贈送的金額怎么計算呢?近日,肥西法院審理了這樣一起糾紛。
袁某登記注冊了一家日用品店,由其姐姐陳某實際經營,主要從事頭皮健康護理產品銷售和服務。2022年,店內舉辦充值3萬元贈送1.2萬元的活動。2022年3月,消費者王某在該店充值3萬元,該店履行承諾贈送1.2萬元,充值后王某在店內可享受4.2萬元消費金額。
之后,王某每次在店內消費后記賬。2024年2月,王某與陳某對賬確認未消費金額為22732元,隨后店鋪停業并注銷登記。王某要求退款未果,起訴至肥西法院。
肥西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形成預付式的合同關系。該日用品店閉店注銷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王某有權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
關于退款金額,該日用品店贈送的消費額度屬于為鼓勵消費者預充值的優惠策略,消費者享受贈送金額權益的前提是在店內消費,該“贈送”與贈與合同中的贈與并不具有相同的內涵,該日用品店沒有作出無償贈與的意思表示,因此,法院以為,應退款項應為王某沒有消費的預付款,不包含未消費的贈送金額。
又因雙方未明確約定充值金額與贈送金額的扣款順序,按照公平原則,充值金額和贈送金額應是按比例同步支出的。本案中,王某充值3萬元,贈送1.2萬元,比例為5:2。雙方確認未消費金額為22732元,故按照該比例計算,袁某和陳某應當共同返還王某預付款16237.14元。宣判后,雙方均服判息訴。
法官提醒稱,消費者在辦理預付卡時,盡量簽訂書面協議,認真閱讀合同條款,特別注意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等相關條款。妥善保管協議或付款憑證、商家出具的收據等證據。盡量避免一次性充值大額資金。消費者在辦理預付卡后,應注意收集保存相關信息,如經營者的聯系方式、聊天記錄等。一旦發生糾紛,可積極與商家協商解決,如遇商家“跑路”等情況,可向消協或市場監管部門尋求幫助,也可通過訴訟方式依法維權。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