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堂皇的金銀器、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奇異多彩的琉璃器、栩栩如生的彩繪陶等各類珍寶……11月20日,“大唐盛世 法門珍寶——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將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館正式開幕。本次特展精心搜集了來自全國各地9家文博單位共132件(組)唐代文物精品,將帶安徽觀眾穿越時光,感受長安城的繁華綺麗,體味千年盛唐的風華萬象。
■“無中生有,似盛有水”什么樣?
珍貴秘色瓷盤帶您感受下
步入安徽博物院蜀山館二樓臨時展廳,仿佛穿越時光,走進盛唐的世界。來自全國各地9家文博單位的132件(組)唐代文物精品每一件都是藝術瑰寶,也是歷史的見證。
“地宮一開,便是半個盛唐。” 1987年,塵封了1113年的法門寺唐塔地宮被開啟,2000余件唐代宮廷文物出土,驚艷世界。法門寺地宮出土珍寶多為唐懿宗、僖宗供奉的奇珍異寶,包括金銀器、琉璃器、秘色瓷、銅鐵器、漆木器等,還有700余件絲織品和萬余枚銅幣。法門寺博物館宣傳教育科副科長馬釗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這些珍寶品類多、等級高、質量精,代表著唐代高度發達的工藝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唐代皇室生活的實物資料。 “這些物品都記載在地宮門口出士的《衣物賬碑》上,此次展覽中以拓片的形式展出。”
“五瓣葵口大內凹底秘色瓷盤”是此次展覽中的重量級展品,安徽觀眾將通過它得見傳奇秘色瓷的真容。它通體施青灰色釉,整體造型有如一張收口的荷葉,胎體厚薄勻稱,釉色瑩潤可人。在展廳的燈光下,“無中生有,似盛有水”的效果令人驚嘆。馬釗介紹,秘色瓷是唐代官造專供宮廷使用之器,這件瓷盤式樣自然和諧,素潔雅致,代表了唐代造瓷工藝的極高成就。
“很長一段時間里,秘色瓷都只存在于傳說、詩歌和各類文字記載中,甚至認為五代十國時才開始大規模燒制秘色瓷。酷愛瓷器的乾隆皇帝窮其一生也沒有見到秘色瓷的真容。”隨著法門寺地宮遺址的發掘,秘色瓷重現于世,《衣物賬碑》上明確的記載,更是印證了它們的身份,這13件被標記的秘色瓷,也成為了秘色瓷的“標準器”。“后來,法門寺地宮中還發現了另一件八棱瓶,雖然沒有被《衣物賬碑》記錄,但經過專家研判,與另外13件秘色瓷品質一致,因此法門寺地宮秘色瓷一共有14件。”
■唐朝人怎么吃茶?
程序復雜 金銀茶具上還刻著皇帝小名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源遠流長,安徽是茶葉大省。千年之前,唐朝人怎樣飲茶?這次展覽中展出了多件唐代茶具,從中可以看出,唐人品茗與今天大有不同。
展廳中,一件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上鏨刻飛鴻紋,散發著溫潤的光芒,大氣典雅。據介紹,唐朝人在春季采茶,經過加工后,將烘干的茶制成茶餅并串成一串。這件銀籠子是用來盛放餅茶的,掛在涼爽通風處,可以保持干燥。當餅茶潮濕時,還可用于焙炙。此件銀籠子底部銘文為:“桂管臣李桿進”,說明它是當年廣西桂林地方進獻之物。
不同于今天的泡茶,唐朝人飲茶時先將茶餅放在焙茶器中烘烤,冷卻后敲碎使用茶碾子碾成末,過篩后再用經過“三沸”煮茶環節,才能趁熱飲用。此次特展展出了“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和鎏金團花銀碢軸”“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等成套的茶具。其中,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是現存考古出土唯一一件古代的茶羅實物。馬釗介紹,這件茶羅子上還以墨書、刻劃“五哥”各兩處。“‘五哥’是唐僖宗的小名,這組器物是他未即位前就使用的茶具,非常珍貴。”
■“黑悟空”里見過它?
唐代“頂奢”香具反映 “香文化”發展
最近火爆的游戲《黑神話:悟空》中,關底BOSS寶箱原型也在這次展覽中亮相了,它就是“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來自陜西的法門寺博物館。
這件寶函出土于法門寺地宮后室,是盛放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中的第五重。八重寶函為法門寺文物中,最為精美等級最高的一套舍利容器,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這次特展中觀眾可以現場看到八重寶函中的四重。
《黑神話:悟空》中還有一款箱子原型也在此次展覽中展出,是一款唐代香薰爐——唐鎏金銀龜盒。這件唐代香爐龜形象逼真、工藝精巧,令人嘆為觀止。龜被看作是吉祥長壽、剛毅不屈、先知先行的動物,與龍、鳳、麟合稱四靈。出土時,這件龜盒腹內還殘留有香灰,背蓋內可見熏香殘留的煙炱痕跡。
“唐代品種繁多的香料,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輸入中國,推動唐代香文化全面發展,燃香之器形態各異,行香之法豐富多樣。”據介紹,法門寺地宮出士的20余件香具及香料,是迄今我國唐代考古史上數量種類最多、等級最高的香具集群性重大發現。“駕臨”此次展覽的“頂奢”香具還有“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直徑足有12.8厘米,鏈長24.7厘米,它也是迄今發現唐代存世香囊中制作最精美、體量最大的一枚。
除了外形精美,這件香囊內部結構也十分精巧。下半球體內有兩個同心圓組成的持平環,盛放香料的香盂鉚接于其中,可以始終保持平衡,無論香囊如何轉動,香灰都不會灑出來。法門寺博物館宣傳教育科副科長馬釗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這項技術后來被用于制造航海的陀螺儀,這件香囊的出土也證明,中國早在唐代就已經掌握了這項“黑科技”。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文 王士龍/攝)